上市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市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作者:陶亚妮

来源:《中国经贸》2013年第11期

摘要:通过对36家上市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做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营绩效与董事会规模和高管规模负相关,与监事会规模正相关,与股权集中度正相关。因此,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应有效控制董事会和高管人数,强化监事会职能,适当控制股权集中度。

关键词:上市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经营绩效;股权集中度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在我国,公司治理已经由一个起初的学术概念演变成为当前金融机构改革实践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薄弱给全球带来的教训是沉痛的。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研究表明,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是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2001年以来,美国和欧洲发生的一系列公司丑闻则再次凸显了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早在1997年,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在首次发布的保险监管核心原则(ICP)中,就将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列为重要内容。在保险监管核心原则中指出,保险公司治理和公司决策程序是保险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要求在保险公司治理架构中承认和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可见保险公司治理监管核心原则不提倡股东利益最大化。2002年6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目的旨在进一步健全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维护存款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安全、稳健和高效运营。而在2003年12月2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治理准则(试行)》,目的旨在推动证券公司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公司治理,依法规范运作,保障证券公司股东、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证券公司资产的独立和完整,进而真正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2.研究意义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当今世界所有上市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必须遵循的机制,一个经营绩效良好的金融机构必须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我国,许多上市的金融机构股权较为集中,国有控股现象较为普遍,管理层和股东之间、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问题较为严重。金融机构承担着整个社会的支付功能,以及储备着整个社会的大部分财富,所以它必须稳健运行。公司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对公司绩效存在怎么样的影响,怎样合理安排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人数,怎样创造更多的财富,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意义重大,值得深究。 二、实证研究 1.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总资产净利润率(ROA)。ROA是实际变量,衡量选取的样本金融机构在2011年度的公司绩效表现。由于ROA的数据与其他几个变量数据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很难检验出相关性,所以我们把ROA的原始数据放大1000倍后得到调整后的总资产净利润率ROA1。

(2)解释变量

①董事会规模——M1,董事会最为控制公司运行和管理者的主要机构,气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董事会规模对公司业绩产生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董事会规模越大,专家学者就越多,这样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决策参考,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另一种是,董事会规模越大,内部形成“搭便车”的现象就越严重,从而会影响决策的效率和时间。 ②监事会规模——M2,监事会是监督董事会和总经理的机构,必须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构成。监事会规模增加可以增加外部人的机会,加强互相监督,提高监管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司绩效。

③管理层人数——M3,管理层是指大公司内部管理人员的一层,包括人员管理、资金管理、账物管理、业务管理、基层管理、车间管理、成本管理、企划管理和销售管理等等,虽然管理层人数代表一个金融机构

>>闁诲繒鍋炲ú鏍閹达箑绀傞柕濠忛檮閻庯拷<<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