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全文)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摘要: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障。随着信息的发展和传统教育方式的转变,应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本文分析了影响师生关系的价值观,以及不良师生关系的表现和造成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提出了真诚、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以及在建构良好师生关系时,教师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注意的事项,以供参考。

关键词:师生关系, 沟通方式, 民主平等, 热爱学生

师生关系既是社会关系又是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在特定的教育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它具有特定的工作关系、自然的人际关系和深层的社会关系三个不同的层次,三者之间交互作用,构成现实生活中真正意义的师生关系,在我国当今来讲,即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培养以及促进其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将具有极大的裨益。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对师生关系一直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一、 不良师生关系的成因及表现

传统的师生关系体现的是教育的外在价值,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考虑教育的价值,形成师生关系的外在价值取向。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个人的地位不断凸现,个体的意识不断增强,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态势。而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标准成了衡量人们社会地位的标准,也侵蚀到了教育。教师的地位在人们的眼里不再是至高无上的,社会的价值取向的教育价值观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于是把目光转向了一直被忽视的实际上最重要的教育的内在价值,从教师、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来考虑教育的价值观。从教师、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教育就不仅仅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同时还是教师、学生的内在需要;是教师生存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学生生存的需要,寻找自我价值的需要\但同时也不否认社会的需要,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和教师社会角色涵义的日趋单一,使年轻一代不需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靠教师而获得知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关系逐渐下降,教师在学生心理上的吸引力减弱;当代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提前,使之独立性不断增强,自主活动范围不断增大,致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习以外的联系自然减少;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社会经验少,不够成熟,不能完全理解教师正确而合理的要求和教育,以致产生误解,造成意义障碍等等,都有可能致使师生关系问题出现。

其中,新时期师生关系问题又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减弱上。当师生关系问题出现后,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学生不信任或不服从教师的教育。当师生关系问题与日俱增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暗地里或公开地释放出来,轻则无故迟到、早退、旷课、缺交作业,背后辱骂老师,为老师取绰号;重则对老师进行恐吓,当面“干仗”或私自出走。这些都是与我们的教育目的严重相悖的。

师生关系在实践中是错综复杂的,不免受价值观的影响,有注重社会价值取向的师生关系实践观和注重个人价值取向的师生关系实践观。注重社会价值取向的师生关系实践观在教育中表现出来就是:(1)教师重视教育的整体目标,注重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忽视学

1

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要,教师成了社会的代言人;追求外在于人的目标,以考试、分数等外在的形式代替了教师、学生的内在需求。(2)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你教我学”的局面,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和培养方式来培养学生,教师替代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完全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言,教师俨然成了学生的代言人。(3)采用专制的方式管理学生。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一切由教师决定,学生不参与并要绝对服从。注重个人价值取向的师生关系实践观在教育中表现出来就是:考虑到了教师与学生的需求,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发挥。但是,这种个人价值取向的师生关系很容易走向极端:教师和学生都从自身出发,教师把学生当成控制的对象;学生把教师当成自己的对立面。考虑自身地位的同时又是以牺牲他人的地位为基础的,实际上,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都没有得到保障,那么在新时期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呢?

二、 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算是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那种“操纵——依附式”的师生关系,必然会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阻隔甚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在建构良好师生关系时,我们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即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双方应该相互尊重,互相交流,以达到两者的共同发展。必须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 教学民主化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当今学生不同于在封闭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生活在现代生活的开放环境中,其自身的成长已表现出浓厚的现代意识,他们需要平等,要求民主,反对专制,厌恶压抑。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真正体现民主,突出民主,以民主、平等的姿态接纳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局限性,建立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进行民主交流,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高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上课的情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扩大思维的自由度,不束缚、压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为实现创新教育创造实实在在的条件。

2. 教学相长

教师和学生虽然各自的知识水平!知识技能及生活经验不同、职责不同,但人格是平等的,学生的感觉和感情与教师是一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意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提高,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勇于发表见解,敢于向教师提出建议和意见。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和缺点勇于承认和改正,最大范围地形成民主平等的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托兰斯曾指出: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自由”就是指尽量减少对儿童思维和行为的限制,给其表现的机会。“安全”就是不对儿童的独特想法进行挑剔,使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此,也体现了师生的平等民主。

3.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诚、热爱、信任

热爱学生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学生是有人格尊严的人,教师如果不用慈母般的爱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或者不公正地对待学生,只爱优秀生,不爱后进生,对优秀生偏爱,对后进生冷落、歧视,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创伤,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认识到所有学生都是能成才的人,应与之广泛接触,视学生为知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改正缺点,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变化,倾注热情。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师作为一个促进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发展的意愿,相信

2

每个个体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有发展的潜能。对待学生热情友好,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学习自主行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有获得自身发展的潜能。同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个性差异,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如果师生之间有了深厚的感情,交心知心,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好做了。例如,同样的批评,师生感情好的学生会虚心接受,认为这是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收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学生可能反感地认为教师是故意找茬,吹毛求疵,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教师与学生建立感情是非常重要的。

三、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对策和途径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付出更多努力,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共同努力达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成长。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 “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1. 转变教育理念

(1) 新时代的师生观,注重教师自身德性的培养。

师生关系的外延和内涵都随时代发生了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在具体的活动安排中,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又要考虑内容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加强对话。教师要意识到师生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要持有“能者为师”这种开放的师生关系理念。师生交往中,教师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一些失误,如把自己的价值观用在学生的想法上;认为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图式和自己一样;顾及自己的面子,表达怒气,却不处理相关的问题等。教师作为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学生会关注教师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必须注重培养自己的德性,注意平时的举止和话语才能为师生交往创下良好的前设条件。

(2) 教师应该加强服务意识和育人意识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的人,不是在教师控制下的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应倾注更多的爱和热情给学生,应树立服务意识,育人意识。教育是一种服务,这种观念它直捣几千年“ 师道尊严”的深层。它要求教师“ 俯下身”与学生们交流,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 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教师要伸出援助之手让学生在感受教师的关爱中学会关爱别人;当学生受到挫折时,教师要予以鼓励,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变得坚强;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激励,让学生在激励中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当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对待别人时,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自己的言行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服务怀着一种善意,服务更是一种尊重,服务还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服务中体现一种引导、一种宽容,最后,服务的深层中还包含一种对服务对象的欣赏和赞美。

传统的“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体现为“尊”与“从”,教师的地位神圣化,无尊重学生的义务,忽略了学生应得到尊重的权利。这一观念在实践中的体现就是:教育教学忽视学生主体参与,甚至是强制性教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抑制;随着课改教育的推进,这一观念日渐显现出其局限性和可疑性。现代教育条件下的学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教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因此,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要求。

2. 利用首因效应,树立良好的教师威信

利用首因效应,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它是师生交往中心理上的内在因素,教师的衣着、打扮、语言、姿态、其至细致的表隋都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怎样才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有如下几点:(1)亮好第一次相。(2)讲好第一句话。(3)做好第一次..范。(4)上好第一堂课。(5)写好第一

3

次板书。(6)处理好第一件意外事故和突发事件。(7)带好第一次课外活动。

3. 真诚地热爱学生,对学生的未来有良好的期待

并非学生尊师,师才爱生,教师爱学生是无条件的,而学生爱教师是有一定条件的。教师只有自身素质高,而又很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这就要求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未来有良好的期待。罗森塔尔等人得出的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表明教师的暗含期待对学生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比如,体育教师对待那些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的学生,更要倾心、诚心、热心、耐心地对待他们,注意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一个人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学生则应理解与尊重教师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师生双方只有相互理解与尊重,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实现对每一个学生诸方面素质的充分发展,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好学生固然会进步,后进生也不会一成不变。教师应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成为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与此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完成培养学生现代素质的目标,也必须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

教师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并不总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是天生迟钝的吗?”,“你什么都不会做吗?”等尖酸嘲讽的语言虽可能含有“恨铁不成钢”的爱意,但师生之间的隔阂却往往是在不恰当的爱意表达中产生的。教师不经意间使用的一些不适当的语言和行动不仅无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反还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激起学生的怨恨心理、报复性幻想、甚至让学生闭锁心灵。

4. 运用合适的策略与学生进行沟通

教师应把师生关系看成自己人际交往中的重要部分,培养教师良好的沟通技巧。当教师能从学生的立场来看待问题,把学生看成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一个对象时,彼此间会更加尊重且能培养相互间的信任。当信任感发展到学生敢于要求教师的反馈和更清晰的授课时,教师就对教学效果有了清晰的认识。教师把学生当作日常的交往对象,促使教师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学生,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和自己年龄差异较大的群体。师生之间的沟通不同于成人之间也不同于青少年和儿童之间。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关系,有效的沟通技巧是不可缺少的。在处理问题、矛盾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倾听,要让学生表达出他们的想法;在表达对学生的赞美时,不应是暧昧式的,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且不能把赞美变成一种要求学生顺从的手段;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对批评的恰当运用,学生错了,教师当然要提醒学生,但是要在弄清学生为什么犯错误的基础上,针对可改变的部分做批评,并提出建议。在批评的过程中,要真诚地对待学生,这是学生受益于批评的关键所在。

教师的工作是治疗,而不是伤害。有效的沟通方式是改善教学生活、增进师生关系的关键。就事论事,而不针对个人的个性和品格,是有效沟通的首要原则。适当的沟通是一门不会自然生成,而需要学习的艺术,犹如健朗的身体会因为放肆饮食而变坏,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因为忽视适当的沟通而疏远,甚至结怨。

(1) 对学生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多鼓励,少批评

自由民主的环境氛围往往容易产生灵感。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多少年来,“一卷定终身”的考试评价模式深深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所以教师喜欢用标准答案去评判学生的回答,学生们也怕自己的答案与教师的不符合而遭到别人的嘲笑,因此,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懒于思考,课堂上一片沉默,交流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更谈不上。所以对学生的回答不要批评指责,应尽量减少对学生思维的限制,而是要加以引导,逐步使学生敢想会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生根发芽。

4

并不是所有的赞美都具有积极意义。只有欣赏式的赞美才具有建设性。欣赏式赞美是描述性的,只是赞扬学生的努力工作和成果。学生在这种真实的被欣赏中获得积极性的自我结论,它可以强化学生的自尊和自我形象,而评价式赞美则是对学生品性的评判,学生容易因这种评判会滋生依赖或不安,甚至失去尝试的勇气。

(2) 有策略地批评

在课堂上难免有违反纪律的学生,怎样对待课堂的违纪现象是一项艺术,它关系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关系到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一句看似简单的训斥损伤的是学生的自尊,影响的是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受到影响。因此,在对待违纪学生时切忌简单粗暴。怎样对待?幽默风趣的语言胜过任何的说教。比如有个学生在课堂溜号,眼神游移,我就对同学们说,你们看,他正在与太空人交流呢。在同学们的哈哈大笑中,他回过神来,不好意思地拍了一下自己的头,同学们也在这一“插曲”中振奋了精神。巧妙的处理胜过简单呵斥,还营造出了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教室里出现各种不合规则的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以处罚的方式来处理。教师施罚是教育过程中常见又被人忽视的荒谬现象。他们提高嗓门以遏止喧嚷;他们动用暴力来镇压打架;他们粗暴地对待不礼貌者;他们痛骂讲脏话者!以充满智慧的办法取代惩罚,教师可以成为预防纷争的专家、避免危机的巨匠和化解冲突的高手,并由此营造有效的教室生态与学习环境。

(3) 正确处理学生间的矛盾

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时,需要教师对冲突双方的真实感受去认真聆听,而不是苛刻的利口。当孩子遇到障碍需及时处理时,他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被指责为障碍的原因。孩子的心灵靠微妙的事物滋长,学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和港湾。在教师公正的评价、确认的微笑、欣慰的点头和肯定的言语间,孩子可以获得成长的力量。

5. 教师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是建立真诚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

老师在于学生相处过程中,各个方面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特别是在师生之间发生某种隔阂冲突或矛盾时,更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主动与学生交流,妥善地消除隔阂,公正地处理和解决冲突或矛盾。从长远来讲,教师要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等,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做出榜样,去教育影响学生,使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句空话。

要长久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考虑其本身的人格特征,在以积极向上的一面引导、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保持自身的真实性,以增强教育的可接受性。 关于教师的人格榜样的作用从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到韩愈的“以身立教”,中国人在这一点上的认识是很深刻的。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当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感情,有欲望的社会的人,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消极面。教师不要过于掩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而应当勇于向学生剖析自己的缺点,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老师是个实在的人,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心理隔阂形成一种相容的心理氛围。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教师的教导才能被学生所接纳、所内化。当然,作为教师,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教师如果为了和已经受到社会上不良品质影响的学生拉近距离,而去迎合他们,不敢从积极的一面去陶冶他们则是大错特错。我们这里之所以强调教师的真实性,只是想要表达这样一种看法:自己应当用情去感人,应当用心去换心,而不是板着面孔去训人。

教师应当承认自己所讲的并不全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教师也要认识到自己的施教不能像

5

传教士那样把所谓的真理、教条直接地灌输,强加给学生,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认识到德育是一个传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真正的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只有具有了真实性,才可能加强其本身的可接受性。唯其如此,才谈得上营造良好的师生间人际氛围,才谈得上德育的有效性。

6. 教师应协调好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给学生以积极影响

优化师生关系,并不代表教育行政关系部门和校长可以无事可做。教育管理部门只是空泛地要求教师去爱学生;校长面对师生冲突时只能和教师慢慢地交换意见,帮助提高思想认识等等。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这些空泛性工作的效果是缓慢的。教育管理部门要给予校长足够的自主权,通过校长建立适合各个学校的管理教师队伍的机制,真正实现在处理师生冲突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

在校学生还是一个没有完全独立的个体,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缺乏使得儿童面对问题时更多的参考父母的意见。所以家庭环境的支持对学生在师生交往中的方式和对教师的态度有重要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态度使得其子女在师生交往中有一前设观念。一个鄙视教师职业的家长很难鼓励子女接受教师的指导,体会教师的辛劳。所以,在家庭这个环境中提倡和教师维持亦师亦友的交往关系,对形成主动、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海燕,吴雪梅,不良师生关系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5,6:68-70

2.景 梅,初探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5:62-65

3.张冬梅,创新教育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山东电大学报 2005,2:17-18

4.叶上雄,唐安奎, 教 师 主 导 能“ 消 解 ”吗?—— 关于教师的角色地位、作用及师生关系的讨论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2005,25(6):6-10

5.李 洪 丁 特,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9(3):18-20

6.唐毅,新时期师生关系问题成因浅析 2005,2:49-50

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