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件

3、“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 道——圣——文 二、文学的构思与创作 1、《神思》

艺术思维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第一,“神与物游。”艺术构思的基本美学原则。 第二,超时空性。

第三,与作家感情联系。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夸饰》“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 2、《物色》

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诠赋》“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神思》“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三、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1、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章法、句法、字法。整体美。

《附会》“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 调整配合。统率文章命意,联系首尾段落,决定去取,组合章节。包举全篇,使复杂而不松散(内容丰富而结构严谨)。 “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2、《情采》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情理:经——文辞:纬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为了创作而虚构感情 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真实论:作者与作品中的情志一致。西方,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一致。

3、“风骨” 《风骨》“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对文学作品提出的一个重要美学要求。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气度风貌特征;骨,是指作品严整、条理的文辞中所显示出来的义理充足、正气凛然的力量。它的提出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刘勰以此反对当时偏重艺术形式、讲究辞彩华美、而不注意作品内容充实的不良文风。

钟嵘“建安风力”, 内容充实,感情真切,风格刚健。 陈子昂“汉魏风骨”,“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四、文学的体裁与风格 1、《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26

20篇(从《明诗》6到《书记》25),34种文体。 《书记》:书信及记笺

谱、籍、簿、录、方、术、占、式、律、令、法、制、符、契、券、疏、关、刺、解、牒、状、列、辞、谚。

六七十种。 2、《体性》“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感情有活动,自然形成语言,道理要发表,就体现为文章;这是情理由隐藏到显露,内容由在内到在外。不过人的才能有平庸的,有杰出的,气质有刚强的,有柔婉的,学识有浅薄的,有渊博的,习染有雅正的,有浮靡的;这些都由性情所造成,习俗所陶冶,因此文坛上的作品象云气那样变幻,艺苑上的创作象波涛那样诡异了。由此可以看出,文辞和理论的平庸或特出,离不开一个人的才能;风格和趣味的刚健或柔婉,难道会和作者的气质有差别?文中用事述义或浅或深,没有听说过有谁会和他的学识相反;体制的雅正或浮靡,很少有人和他习染相反;每个人凭着自己的心灵写作,作品正象他们的面貌各不相同一样。

“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 五、文学的批评与鉴赏 《知音》

1、“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2、“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3、“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六观”:分析文学作品优劣的方法。 体制安排:情理与文体统一。 文辞布置:文辞与内容统一。 继承变化:继承与革新统一。

表现手法:内容的纯正与形式的华美的统一。 引用材料:客观内容与主观情志的统一。 声律:和、韵之美。 《声律》“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六、文学史观

《时序》“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时代的气运、风尚更替,文章的质朴或华美,也在交替变化。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章的变化受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的影响,文体和写作风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时代的变化。

第四章 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一、陈子昂(659—700),字伯玉

上承《诗经》、《楚辞》,下开李白、杜甫。

针对齐梁文风中忽视作品社会内容,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的问题而提。

1、“兴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又是重视诗歌的整体审美形象。

兴,感兴、意兴。①艺术构思,指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活跃时的状态;②艺术鉴赏,指审美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作用。

27

寄,寄托,蕴涵。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所具有的社会内容。

“兴寄”要求诗歌以审美形象来感动读者,并使读者从中体会到深刻的思想意义。

2、“风骨”,“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①有生动传神的整体形象;②有抑扬顿挫的声律之美。殷(王番)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均备”。 3、《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A、空间:一幅浩渺无际的天宇,一座兀然耸立的高台,一位独立苍茫的诗人。

B、时间:想到昔日燕昭王在此招贤纳士的历史画面,而诗人所处的时代是唐朝武氏专权,进言被贬,而报国无门,有弥漫整个时空的痛苦感。 二、殷璠的《河岳英灵集》(盛唐诗歌选本),起自开元二年(714),终于天宝十二年(753),李白、王维等24位诗人。 “兴象”,“可以兴”的审美形象。①诗歌中要有完整的审美意象;②兴,“文已尽而意有余”。诗歌的形象具有耐人寻味、含蓄不尽的审美境界。

评王维“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大漠孤烟直”,叶维廉《中国诗学》:“文字向内凝缩,意义向外延展。??虽然我们看见的只是一个景的描摹,但我们无法将之视为表面的景,它伸入烟以外的事物,和历史的联想里。首先,漠大,但是空的,除了烟以外,别无其它形态的生命,而‘烟’因‘直’字而具躯体之实。‘孤’ 不只是‘独一’的意思,因为连风都停了,亦是说,没有任何活动,所以又是‘孤寂’与‘死寂’。但在‘孤寂’、‘死寂’中我们因为‘烟’的活动而引向我们虽然看不到、听不到,但却感得到眼前的景物之外的活动:边地的战伐、戍卒的怨声、风沙的翻腾??” 三、王昌龄(698—757),字少伯。《诗格》首先提出“境”这一诗学理论概念。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物境以物为主,是以描写自然景物的形象为主的诗歌创造的境界。要求把山水风光逼真再现。“得形似”。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情境以情为主,是以抒写诗人的情感思绪为主的诗歌创造的境界。要求把诗人的主观情思表现出来。“得其情”。

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曹植《释愁文》:“愁之为物,惟惚惟恍。不召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 以山喻其重,“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石孝友《玉楼春》),“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赵嘏)。 以海喻其深,“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颀),“落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以流水喻其绵延不绝、无穷无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洲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之一)。

意境以意为主,是以表现诗人的志意襟怀为主的诗歌创造的境界。偏于诗人的理性认识。“得其真”。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四、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唐故尚书主客员外郎卢公集纪》“心之精微,发而为文;文之神妙,咏而为诗。”

28

辛弃疾《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①《论语》:“甚矣吾衰也。”)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②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③《世说新语》,王恂和郗超在做桓温的幕僚时,“能令公喜,能令公怒”。)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④《新唐书·魏征传》,李世民说魏征“我但见其妩媚耳”。)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⑤陶渊明《停云》:“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江左沉酣求名者,(⑥苏武《和陶》:“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⑦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⑧《南史·张融传》:“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知我者,二三子。 五、司空图(837—908),字表圣。 首先,“韵味”说 《与李生论诗书》“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 “醇美”,“以全美为工”。

钟嵘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使之成为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美学尺度和基本审美范畴。《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兴”“比”“赋”,“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1、美学风格、审美特征。“知味外之旨”;“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2、味美表现、作品构成。《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

3、艺术构思。《与王驾评诗书》“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 主观情思与客观外象的融会。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①作者是否李白,有争议。

②主题有两种,一是男欢女爱,离别相思;二是世事沧桑,社稷飘摇。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王国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其次,《诗品》24种风格或诗境。传统文人的精神境界与理想人格在诗歌意境中的体现。

1、《洗炼》:

“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淄,黑。磷,薄。《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因体之素以储其洁,则净而又净,毫无垢秽。趁月光之皎洁,还其本来面目。 2、《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自然之诗的写作,仿佛身边取物,俯拾即得,不用费力从旁处获得。 “俱道适往,着手成春”——从大道而动,自然无为。一出手便能写出生意盎然之作,正如天工化物,春景自现。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读自然之诗,正如看春花之开放,花开出于自然,非人工所为;又如看岁月之更新,岁新由于造化,非人力所致。

“真予不夺,强得易贫”——真正给予我的东西不会被夺走,而勉强得到的东西总容易丧失。这两句是从自然之诗的产生上来说,因为它是自然抒发诗人心中所有,故其诗思发自天机,切忌勉强索取。 3、《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体”与“用”,是古代的哲学概念,前者指事物的内容,后者指事物的形式。腓,通“庇”,这里是覆庇、包裹的意思。此二句从诗的形式和内容说起,意谓:雄浑之诗,有浩大的形式包裹于外,有真实的内容充溢于内。

29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前句说诗之“浑”: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状态是虚无,在虚无之中,万物浑然一气而形体未分。雄浑之诗的写景状物,往往着眼于阔大浑沦的场面而摈弃事物的细节差别,正好像天地回返到它的本原状态,故曰“返虚入浑”。后句说诗之“雄”:雄,是威势强盛的意思。雄浑之诗,笔墨间往往透出一种雄伟的气势,而这种气势的形成,是因为作者内心积蓄着强健的力量,故曰“积健为雄”。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门轴安在圆孔中,才能自由转动。比喻只有把握“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环中”指“道”,即万物的总的精神。雄浑之诗的境界,着眼于宏观视野,超越具体的物象,惟有如此,才能揭示万物的总的精神。 4、《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含蓄之诗,无一字直道本题,却能充分表现本题的风流韵致。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浅者使其深,聚者使其散。博取万物,收于一形,才使人睹一而知万。 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

十五、文章最妙,是目注彼处,手写此处。若有时必欲目注此处,则必手写彼处??若不解其意,而目亦注此处,手亦写此处,便一览已尽。

十六、文章最妙,是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远远处发来,迤逦写到将至时,便且住;却重去远远处更端再发来,再迤逦又写到将至时,便又且住。如是更端数番,皆去远远处发来,迤逦写到将至时,即便住,更不复写出目所注处,使人自于文外瞥然亲见。

十七、文章最妙,是先觑定阿堵一处,己却于阿堵一处之四面,将笔来左盘右旋,右盘左旋,再不放脱,却不擒住。分明如狮子滚球相似,本只是一个球,却教狮子放出通身解数。一时满棚人看狮子,眼都看花了,狮子却是并没交涉。人眼自射狮子,狮子眼自射球。盖滚者是狮子,而狮子之所以如此滚、如彼滚,实都为球也。

第一本第一折,张生游寺遇莺莺,但莺莺离去。 第二折,拜方丈,见红娘,遭斥责。

第三折,莺莺烧香,张生偷窥,吟诗唱和。

第二本第一折,孙飞虎抢亲,张生献计,老夫人赖婚。 六、严羽,字仪卿,号沧浪逋客。 《沧浪诗话》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 针对江西诗派,《诗辨》“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1、基本特点是以禅喻诗。 2、“别才别趣说”是整个诗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诗辨》“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

3、“妙悟说”是作诗的基本思维方法。

①佛学用语,指对佛法的心解和觉悟。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五灯会元·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属摩诃迦叶。’” 五祖弘忍,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②从大量上乘之作中,凭借内在的直觉思维,从内心去感受和体验,领会艺术奥妙。 直感的默契。 4、“以盛唐为法”是最终落脚点。“盛唐气象”

①不落痕迹的自然化工美。《诗辨》“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②浑然一体的整体意象美。“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③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言有尽而意无穷。”

3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