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仁和”是谓大同-精品文档

孔子颠沛流离的过程中,展现了一点,很难将孔子的以礼乐治国的理念阐述明晰。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和学生逃离鲁国的过程中,遭遇物质的困乏。电影中此时给周润发扮演的孔子一个特写,孔子端坐于古琴,不停地弹拨,意在体现儒家“物我两忘”的境界,即使物质匮乏,但内心依然坚定,超越了物质在外的境界,这是孔子之于乐的其中一个理念。

很可惜的是,之于乐,胡玫导演只是诠释到了很少的一部分。对于精髓在影片中并没有体现。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作为电影而言考虑的是市场是票房,过多地诠释理念,而忽视了故事情节,恐怕不能吸引观众。

其实关于乐,在儒家学说中是与道德相联系的。当一个人达到某种道德的境界时也可以感到精神舒畅,身心和悦,内心宁静,我们称之为“境界之乐”。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礼记•乐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儒家认为,礼的作用是使人们从理智上自觉遵守礼制规范,乐的作用是使人们从情感上自然和谐融洽。“礼”和“乐”都有外在的形式(礼仪和音乐),但“礼”的精神主要在于“恭敬”,“乐”的精神在“亲和”,“恭敬”和“亲和”也可统称为“仁”。人如果没有

“仁”,礼乐就失去了价值的意义,仅仅徒具形式,从而丧失了它的实质内涵。因此,孔子强调“仁”是“礼乐”的根基、内涵和本质。这些就是所谓的儒家礼乐观的精义所在。 五、结语:胡玫的成与败

电影《孔子》有不少可取之处,毕竟在精神信仰缺失的现在,这么一部寻找精神归宿的电影,是可以让奔波的现代人能够静心体会一些内涵的。另外,这部电影是以孔子后半生为故事曲线,以孔子执政、被迫周游列国然后回国去世作为结束。片中刻画了很多细腻的情节,比如颜回去世后孔子的痛心疾首,比如孔子遇见南子时的一番言论,将孔圣人生活化、平民化的一面演绎得很好。不过,片中对于孔子理念的理解,和对孔子人生的理解的确有点偏颇。比如,将孔子的人生定位为悲剧的一生,似乎有点不妥。另外,片中有这样的场景,弟子颜回劝说孔子:“您曾经跟我们讲过,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这就很有些唯心主义了,这一点和孔子的理念是完全违背的,这是电影中的一个失误。

总起来说,影片的上映有助于让世界了解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进有一定积极作用。此外,对于当今社会,对于青少年信仰的缺失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