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

4.2《直线、射线、线段》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勤得利中学的数学教师冯彩艳。我说课的内容是《直线射线线段》,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2节,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安排在点、线、面、体内容之后,它是几何的基础知识,在学生今后学习中起着启蒙和奠基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界定

根据课标要求和本节课内容特点,针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活动掌握“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基本事实;掌握三线的表示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知识的建构,初步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以及几何语言和图形语言互相转化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实际问题中认识三线,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直线性质以及三线的表示方法。

难点:学生初次接触严密的几何语言,因此我确定三线的表示方法及几何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但思维不够严谨,语言表达也不够规范,要让他们正确表示三线并用语言去描述图形,许多学生会感觉比较困难。

三、教学策略分析

1、教学方法分析:“送给学生一个信任,学生会还你一个奇迹”。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民主的活动空间,本节课中我以参与式探究教学法为主,整堂课紧紧围绕“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并发挥多媒体的形象、直观功能加以辅助演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其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这样,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

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会学习。

2、学生学法的指导: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围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紧扣“方法”二字进行突破。根据学生的情况,在课堂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空间,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知识。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流程

为了体现新课标理念,还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我把教学流程分成如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孕育新知

首先欣赏动画片西游记中的视频片段,从无限延长的金箍棒抽象出直线。这样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入手,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知识回顾,链接新知

回顾三线的有关知识,激活学生已有信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

(三)尝试发现,探索新知。

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所以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3个探究活动:

活动一:先让学生画图实践,从中得出直线性质,并运用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他们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最后通过“看我72变”的环节,巩固并拓展所学知识,同时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二:

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适当加以补充,并类比得到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三线的表示方法学生往往容易混淆,这样由他们独立发现的才是印象最为深刻的。

活动之后再配以简单的练习,及时巩固三线的表示方法。

此后我设计了“老猪猜谜会”环节,这个活动既是对三线特点的总结,

又显示了数学的趣味性,同时我还及时的利用这个契机恰到好处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进而轻松转入下一活动。

活动三:由学生自主学习,并结合给出的引导性问题,小组合作总结出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同时进行读句画图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联系和转化。

(四)画龙点睛,梳理新知

知识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刻反思,此环节由学生从方法,知识,情感等方面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作业布置,内化新知

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反馈中充分消化所学知识,让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另外板书是课堂教学的框架,因此我在板书设计上力求条理清晰,使学生能快速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

五、教学设计说明

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潮流,而本节课的设计正是依据这一原则。同时根据七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及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而设计的。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合作探究为手段,以能力提高为目的,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表现。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引导、鼓励。通过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说理能力和探究意识,让学生感知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真理。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