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反思

玉不琢不美,人不磨不灵。磨课于教师,就是磨练自己的看家本领。教师,在磨练中造就自己的特色,在磨练中重塑真实的自我,使自己的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

又到一年磨课时,遥想初登讲台之时,尤记磨课之艰辛与不易。 在工作进入第二个年尾的时候,我又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了“磨课”中被磨砺的感觉。只不过,这一次的磨砺给我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思维开放与自由。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一课时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针对这节课,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

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更为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二、应用拓展,巩固新的知识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练习,能将所获知识逐步内化,形成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日积月累就能逐步稳定、转化,形成智能。在练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等性格。所以,安排好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堂课上我设计了“找一找”、“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虽然,课算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还是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1、 数学语言不够精炼,尚需琢磨。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讲课中,教师语言要清楚、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对中低年级的小朋友要多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总之在教学中语言要精练。过于啰嗦的讲解反而越讲越混,起了干扰作用。

2、 细节之处不够严谨,还需用心。

在课堂上,我过多地在意自己教学环节有没有遗漏,语言表述是否流畅,

学生是否能及时给出反应,从而忽略了一些细节。然而,这些细节却真实地反映出了我教学中的经验不足。比如:当让孩子拿着折好的长方形纸放在投影上展示时,应该指明哪里是边,剖开面的影响。或者在教学之前将框架做好,否则会影响孩子对特征的判断。

3、练习的深度还不够

练习不是为了练而练,要最大限度的体现它的价值,追求高效课堂,练习也是重要一部分,设计练习时可以考虑这个知识点的后续教学,将后续教学的难点分散一部分到本节课。

4、沟通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比较粗糙

在指名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相同之处后,应该让学生一起再说一说。动画演示将长方形的长越变越短,当和宽一样长时就变成正方形,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一知识点一带而过,其实在练习的“变一变”中可以再提一提,强化一下认识。

5、教学智慧有待提升

本节课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多,所以不确定因素也很多,不同的班级操作过程不尽相同,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不变的,如何有序组织、合理评价学生确实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有随机应变的本领。通过这次上课活动,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要多向名师学习,注重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提升。

在教了一堂公开课后,我更感觉自己像是学了一堂专业课,不仅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更从指导老师的指点中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获得了更专业的成长。时刻提醒自己把这些不足作为努力的目标,精炼语言,用心细节,注意教学多样化,练习层次化,不断地完善课堂、完善自我。

看似40分钟的一节课,其实凝聚了太多的想法和探索。正如奥斯卡奖对于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