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

第十二章 艺术鉴赏

第一节 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艺术生产的全过程:艺术创造——艺术作品——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本身即是一种审美再创造) 一.艺术鉴赏的意义 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国 接受美学理论出现 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和伊赛尔 主张: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对艺术系统即:作家—作品—读者 全过程的研究) 观点:

?确立读者的中心地位

作品的意义=作品本身+读者赋予 艺术作品属性:是审美客体,鉴赏对象。

作品中艺术形象是主体进行审美再创造的客观依据。

审美再创造:鉴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主动进行审美创造活动(创造活动凭借艺术作品展开) ?强调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

接受美学的重要内容:姚斯的“期待视野”和伊赛尔的“空白”概念 期待视野:读者潜在的审美期待

空白:空白的东西导致本文的未定性(空白指:本文中未写出来的部分,是本文向读者暗示或者提示的东西)

接受美学的传播:德国 瑙曼:接受美学任务:研究艺术消费 苏联: 梅拉赫: 首次提出艺术接受的概念 艺术创作过程是艺术家和欣赏者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美国:费希 形成“读者反应批评学派” :意义或理解是阅读的最终结果。

总结:接受美学的提出代表文艺研究的重心从艺术家,艺术作品转移到艺术接受和审美心理上。加强对审美主体的研究。

艺术鉴赏主要体现:?艺术作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才能发挥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鉴赏主体积极主动的进行审美再创造。(伊赛尔的“空白理论”) ?艺术鉴赏也是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艺术鉴赏同样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二.艺术鉴赏力的提高与培养 1.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

2.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3.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4.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 5.美育与艺术教育 第十二章

典型(再现,写实,人物形象)与意境(表现,抒情,内心世界) 再现的艺术: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侧重塑造典型 抒情诗,山水画,音乐,建筑,书法,侧重创造意境

一.典型:又称典型人物,性格或形象,指艺术作品中塑造的成功的人物形象(核心)

定义:艺术家通过个性化和本质化创造出来的,既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规律,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既能表现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又表现出艺术家独有的审美感受的艺术形象。 1.关于典型的论述:黑格尔: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充满的有生气的人。

别林斯基:创作本身的显着标志之一:典型性 (典型人物应当具有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

?艺术典型的代表:法国安格尔《泉》,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米勒《拾穗者》 罗丹《思想者》 齐白石《虾》 徐悲鸿《马》 2.典型的特征:?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阿Q精神胜利法)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个性中体现共性)

艺术典型的个性:作品中人物形象非常独特,独特的外表,行为,生活习惯,性格,感情,内心世界。(如奥勃洛摩夫)

现象中体现本质,偶然中体现必然(个人行为经历命运性格等的偶然性(不可重复性),同时体现特定的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如祥林嫂和老葛朗台)

?性格单一化人物:扁形人物 复杂性格人物:圆形人物 典型人物应当是圆形人物。

朱光潜:圆形人物体现矛盾冲突,要深刻揭示人物性格内在的矛盾性。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