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汇总

1.何为隐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临床上最常见,如乙型脑炎、甲乙型肝炎、TB等。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无症状携带者(nonasymptomatic carrier)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 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获得较稳固免疫力,不易再受感染;少部分转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潜伏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那几方面?

侵袭力 (invasiveness) 毒力 (virulence) 数量(quantity) 变异性(variability) ①侵袭力:病原菌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②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

毒素:病原体合成的,能损伤宿主细胞组织或引起细胞及器官功能紊乱的某些化合物。可分为内毒素(伤寒沙门菌、志贺菌为代表)和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为代表);外毒素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内毒素通过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其他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钩虫丝状蚴)、侵袭能力(志贺

菌)、溶组织能力(溶组织内阿米巴)

③数量: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④变异性:病原体因环境、药物与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 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包括哪些?

4.传染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有病原体(pathogen);有传染性(infectivity);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病程发展的基本阶段:潜伏期:检疫工作的依据;前驱期:非特异性甚至缺失;症状明显期:存在顿挫型;恢复期:可残余病理、生化改变及传染性

狂犬病

1.发病过程分三期

局部增殖:横纹肌细胞内增殖:

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轴索向中枢神经扩展,在背根神经节大量繁殖,后入脑和脊髓,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

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向周围各器官扩散尤以舌部味蕾、唾液腺、嗅神经上皮细胞处病毒量最多

2.潜伏期:1~3月(5天~19年)

临床分型麻痹型 脊髓、延髓受损,无恐水及兴奋期表现。狂燥型 分为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三期。

临床医学的主要特征:服务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临床工作的紧迫性;医学中的重大课题均在临床中提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高新技术不断引入;医学成果

需要临床医学检验。 一.

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当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时呈全身性水肿;聚集在局部为局部性水中。在体腔为胸腔积液。 查体表现:呈凹陷性

①全身性水肿分为心源性【因为右心衰,特点是首现于身体下垂部位】,

肾源性【因肾炎和肾病,特点为早期晨起有颜面和眼睑水肿,后发展全身水肿;常有尿常规,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改变】,

肝源性【首现踝部水肿,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临床有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的表现】

营养不良性【水肿发生前有消瘦和体重减轻等表现;从足部开始蔓延至全身】 其他原因【粘液性,药物性,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②局部性水肿:由于局部静脉,淋巴回流受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2.呕血: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临床表现;呕血前常有上腹不适和恶心,随后呕吐血性胃内容物。呕血的同时因部分血液经肠排出,因而出现血便或黑便。

咯血;喉及喉以下任何部位血管,毛细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强。 咯血颜色对应疾病(见总结) 呕血于咯血的区别:呕血常伴有胃肠食物残渣。两者方式不同 3.头痛:指头颅上半部(额,顶,颞,枕部的疼痛)。

颅脑病变:感染,血管病变【头痛伴意识障碍,且无发热】,占位性病变【慢性进行性头痛并伴有颅内压增高】,颅脑外伤,其他等 颅外病变:颈椎病,耳鼻喉病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