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5.2差异性学案(全国通用)含解析

微专题 差异性

【知识精析】

一、一个概念——自然带 1.形成

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二、两个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性)

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抓住三个关键

①山麓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见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②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复杂程度的因素:

自然带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③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大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所示:

2.注意五个问题

受水热组合条件影响,自然带呈“水平延伸,垂直更替”;高山、高原分布明显。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下降约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4)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5)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 四、山地垂直自然带分析与判读

(1)影响垂直事象的因素分析:垂直事象的分布取决于山地热量及其与水分的组合,对水热组合状况起着深刻影响的山地位置和山体性质是决定垂直事象性质和结构的基本因素。①纬度位置——影响不同的垂直事象类型;②海陆位置:山地的距海度(指距水汽源地的远近)不同,垂直事象的性质和结构也有区别;③山麓的海拔高度,决定了山地水热组合的初始状况,也决定了山麓事象的性质;④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⑤山体性质(山体高度、山脉坡向、坡度与走向以及局部地形等)也影响垂直事象的分布。

(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

①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与山体所在地区自然带从低纬向高纬的水平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②判读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基带与当地同纬度水平自然带相同;根据基带名称确定热量带。如珠穆朗玛峰南坡(28°N附近)的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判读南北半球:南北半球常常用到阳坡与阴坡的概念。阳坡靠近低纬度一侧,热量条件好。如温带、寒带地区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南半球北坡为阳坡。方法主要有:a.根据自然带数量判读:一般阳坡多于阴坡;b.根据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判读:一般阳坡一侧高。

④判读自然带数量的多少:一般山体所在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如乞力马扎罗山(3°S,海拔5 895米)就比文森峰(78°S,海拔5 140米)自然带数量多,珠穆朗玛峰南坡比北坡自然带数量多。 五、雪线

1.概念: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2.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 降水因素 地貌因素 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 季节因素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3.分析与判读 (1)分析全球山地雪线

山地降水越多,雪线越低;气温越高,雪线越高,因此全球山地雪线的分布曲线呈马鞍形,即在副热带山地雪线最高,然后向南北两侧降低。夏季气温高,山地雪线较高;冬季气温低,山地雪线较低。 (2)分析同一山体不同坡向的雪线

山体坡度越大,雪易下滑融化,雪线高;阳坡气温偏高,雪线位置高;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分析时要注意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3)分析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对雪线的影响

一般地,同一山地的雪线,夏季高、冬季低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以及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都会使雪线上升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呈负相关 坡度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接受到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