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02修订)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 (英文)Th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课程性质:必修课 层次:专升本

学时:64 学分:4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

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学方法:讲授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货币银行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机制的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货币银行问题。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内容提要: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货币的产生过程;货币的定义及其本质;货币的职能;领会货币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的关系;了解我国人民币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明确人民币的性质和在流通中的地位;掌握国际货币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和理解货币起源理论、货币的职能,掌握货币形态的演变,理解其演变规律,并能运用货币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解释和理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一、代用货币与信用货币的异同 二、货币起源的本质

三、为什么要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优缺点 五、人民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1.1 货币的产生 (1学时)

一、货币的定义 二、货币的职能 三、货币的形式 四、货币的度量

五、货币的加权度量

§1.2 货币制度 (1学时)

一、货币制度的内容 二、货币制度的类型

§1.3 我国的货币制度 (2学时)

一、我国货币制度的建立

二、我国社会主义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内容提要:

掌握信用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信用的四种基本形式,并在掌握信用概念与形式的基础上,理解发展多种信用形式的必要性和意义;掌握信用工具的概念、特征、种类及其流通问题,掌握有价证券的理论价格公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信用的四种基本形式,有价证券的理论价格公式。 一、道德范畴的信用和经济范畴的信用的异同与关系 二、弥补政府赤字的主要方法

三、领会并计算名义收益率、即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 四、债券与股票的异同

五、金融工具的盈利性、流动性和风险性的关系 §2.1 信用概述(1学时)

一、信用的含义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2.2 信用形式(1学时)

一、商业信用 二、银行信用 三、国家信用 四、消费信用

§2.3 信用工具(1学时)

一、信用工具的特征 二、短期信用工具 三、长期信用工具

§2.4 信用工具价格(1学时)

一、证券价值评估及理论依据 二、债券价值评估 三、股票价值评估 四、证券价格指数

第三章 利息和利息率

内容提要:

掌握利息与利率的基本概念和利率的主要种类,掌握利率的决定因素和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掌握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和改革措施。要求在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能联系实际探讨我国的利率调整问题和我国利率体制改革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利率的决定因素和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重点掌握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和改革措施。

一、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三者关系 二、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三、理解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对策 五、主要的利率决定理论的内涵及其对比 §3.1 利息、利率的概念及计量方法

一、利息及利率的概念 二、利息的计量方法 §3.2 利率体系(0.5学时)

一、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 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三、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四、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

§3.3 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

一、社会平均利润率 二、资金供求状况 三、国家经济政策 四、物价水平 五、国际利率水平 §3.4 利率功能

一、利率与储蓄 二、利率与投资 三、利率与经济核算 四、利率与通货膨胀 五、利率与经济调节 §3.5 利率管理体制

一、利率管理体制的概念与类型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思路 三、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对策 §3.6 利率理论

一、马克思的利息和利率理论 二、“古典”利率理论 三、凯恩斯货币利率理论 四、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第四章 金融机构

内容提要:

理解货币兑换业向银行转变的基本规律,掌握银行的性质与职能,了解现代金融体系的有机构成,掌握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的构成及其有机分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银行的性质与职能,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的构成及其有机分工。 一、区分侠义与广义金融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