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景观生态学》复习题汇总

景观生态学易考题

名词解释

5S:RS、GIS、GPS、Eos、 DPS。

B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B本底:景观中范围最大、连通性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

B变幅:指生态系统可被改变并能迅速恢复原来状态的程度。 D地带性土壤:由生物气候条件决定而发育具广域分布的土壤。 F富集作用:生物体逆着生境的浓度吸收有毒有害物质的作用。

G干扰:是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它改变或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生态系统的资源基础和环境状况。 G干扰:一种明显改变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的事件。

J景观(狭义):指一般在几平方千米到数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织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

J景观格局:是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J景观生态流:能量、物质、物种和其他信息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景观生态流的表现形式即为景观过程。

J景观变化: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所表现出的动态特征。 J景观稳定性:指一个系统对干扰或扰动的反应能力。景观稳定近似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J景观生态建设:是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建设,即一定地域、跨生态系统、适用于特定景观类型的生态建设。

K抗性:或称抵抗力。描述生态系统在受到扰动后产生变化的大小,也就是衡量生态系统对敏感性的大小。

L廊道:是不同于两侧本底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 S生态系统: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1

S树线: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树线以上即为高山灌丛和草甸。大致由赤道向极地逐渐降低,在亚热带最高。

S生态交错带:也叫生态过渡带,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质能量体系、结构功能体系之间形成的界面。

S生态交错带:具有特定时间、空间尺度以及相邻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程度所确定的一系列特征的、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

S生态入侵: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入侵,所造成的生态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 S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S生物学放大作用:有毒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放大(浓缩),不排除到生物体外,造成顶级动物受害的现象。

S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在能流、物流的生态过程中,对外部显示的重要作用。

S生态阈值:是生态系统本身能抗御外界干扰、恢复平衡状态的临界限度。包括抗性和弹性。

S时滞效应:生态过程的因果之间或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及其引起的生态响应之间明显的时间间隔。

T弹性:或称恢复性。指生态系统缓冲干扰并仍保持在一定阈限之内的能力。 W网络:是由相互连接的廊道或者通过廊道在空间上联系起来的斑块构成的网格状结构。

X雪线:常年积雪的下限。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X显域植被:又称“地带性植被”。是指在陆地上因水热条件的不同而形成植被带的植被。

Y叶面积指数:植物叶片总面积与地表面积的比值。

Y隐域植被:又称“非地带性植被”。是指在一定的气候带或大气候区,因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 Y“源”、“汇”景观:“源”景观是指在格局与过程研究中那些能促进生态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汇”景观是指在格局与过程中那些能阻止延缓生态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源”是指一个过程的源头,“汇”是指一个过程消失的地方。 Z植被:指某个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所有生活植物的总体。

2

填空判断题

1.景观生态学的特点:(1)是一个宏观生态学系统(2)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3)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4)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

2.生态系统的共性:(1)能量定律:凡是利用能量,涉及能量的都从服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2)边界:系统的边界需要实验范围来规定(3)子系统:所有的生态系统又都包括着其它系统 。

3.生态系统的类型(物理角度):隔离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4.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全球生态学>区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个体生态学。

5.景观形成因素: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干扰。

6.温室气体:水蒸气、臭氧、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氟氯烷等。

7.中国植被分区: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温带针阔混交林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雨林季雨林区、温带草原区、温带荒漠区、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

8.季节性雪线: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降低,雪线下降。 9.归一化植被指数:是反映土地覆盖植被状况的一种遥感指标,定义为近红外通道与可见光通道反射率之差与之和的商。正值表示地面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

10.景观要素:斑块、廊道、本底、网络、生态交错。

11.斑块的起源和类型:斑块起源于环境异质性、自然干扰或人类活动。根据不同的起源和成因,斑块类型可分为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和引入斑块。

12.网络结构特征:结点、网络格局、网眼大小、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 13.岛屿生态理论(种-面积关系):S = cAz;对数的直线关系:㏒ S=㏒C+Z ㏒ A; S-种 ,A-面积。

14.景观格局的类型:(1)规则式均匀格局(农田防护林、人工林等)(2)聚集格局(3)线状格局(4)平行格局(5)特点组合或空间连接(有正组合与负排斥的组合)。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