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典型案例

弗洛伊德语录: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满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可能悔棋。

梦是人类对未完成愿望的一种达成。

女人越是拒绝,越是否认其性欲,男人对她的评估就越来越高。 踏上寻找自我之旅,直面潜意识之下的“本我”,通晓发掘意识能量,领悟精神分析之实用。

凡是掌握精神分析知识的人,无异于享受着天堂般的生活。——荣格。 序言:

对自己的内心一无所知,却不知不觉地跌入泥淖而深受其苦,这是神经质患者的不幸,也是许多正常人的实际状态。

第一章——弗洛伊德生平及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历程

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并非某一天以完全形式被发现,而是在从弗洛伊德时代到现在的100多年的认真修正中得以发展的。

精神疾病的发生是又无意识的冲突造成的。精神分析的宗旨在于从无意识中找出造成这些异常人格的来龙去脉。因此,精神分析疗法首先是将无意识里隐藏的冲突外化,然后进行治疗。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像弗洛伊德那样,系统地诠释存在于我们内心,却不为我们所知的心理世界。

贫穷的弗洛伊德,推迟了婚期四年。妻子伯纳斯是个大家闺秀,养育三字三女。他对家庭忠诚无二,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揭示自己发现的人类内心世界,他不惜公开自己的隐私和生活。除了在16岁时有过一次单恋,他一生只爱一个女人,玛莎·伯纳斯。

第一阶段:1856出生到1897年年,为情感创伤论阶段。

母亲19岁时与39岁的父亲结婚,弗洛伊德和同父异母哥哥的儿子年龄相仿,而同父异母的哥哥与母亲年龄相仿。兄妹7人,5个妹妹和一个小弟弟。

3岁时,母亲生的第二个男孩6个月夭亡,弗洛伊德认为弟弟的死因自己而生。

10岁,父亲作为犹太人而遭受侮辱,弗洛伊德喜欢汉尼拔将军的动机如此有关。汉尼拔将军也是犹太人,曾进军罗马。

弗洛伊德在thumsee疗养所曾一个人击退了反犹太主义的进攻,与父亲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弗洛伊德对基础医学十分重视,为此推迟毕业两年。

1880到1882,他遇到了人生中的重要人物布罗伊尔,比他大14岁。两人共同研究癔症的病因,并合著了《癔症的研究》一书。26岁,布罗伊尔向其介绍了催眠术和疏导法。介绍了由此方法治疗的案例安娜·欧。

中上层家庭,美丽聪慧。21岁接受治疗,77岁去世,维护女权方面做过很大贡献,曾发行过纪念她的邮票。

疏导法指压抑的情感得到发泄和净化,以达到治疗精神创伤的治疗方法。 29岁在法国夏科博士处接触到催眠术,以夏科的名字为自己的长子取名。(30岁结婚) 一生对夏科十分感怀,从他那里知道癔症的原因来自精神创伤,而且在性的问题上得到启发。两个方面,精神疾病由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功能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

1886年弗洛伊德30岁,诊所开业。采用催眠和布罗伊尔的谈话疗法。(核心是询问在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才发生了这些症状)

1

一个象征意义的典型案例:发作性牙痛和颜面疼痛折磨15年,拔牙7颗无济于事。源自丈夫出轨,不与之同床,对丈夫的辱骂和容忍。吞咽困难是因为要压制对丈夫的回击。眉间出现剧痛,因为在房间手淫被严厉的奶奶发现,奶奶犀利的眼光通过眉间的疼痛表现出来,负罪感,认为自己是个淫乱的孩子,婚姻的不幸是对自己的惩罚。

一个女士因为爱上自己的姐夫而又负罪感导致下肢瘫痪行走,维持了两年。弗洛伊德利用自由联想法治愈了这个病人。(评论:文化的影响)

《癔症的研究》是在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和布罗伊尔合著的。他专注于寻找造成精神创伤的原因,发现创伤几乎都与性欲有关。故而认为癔症的发生原因是性欲。

“被压抑的无意识力量从本质上来说是现实的创伤体验的情感。引起这种情感的记忆是不道德的,神经质患者无法接受,然而又不能以正常的方式解除。”

这些情感是被禁闭的,治疗的过程就是释放禁闭情感的过程。将引发这种情感的记忆带到意识里来,就是精神分析疗法。通过发泄和宣泄,从意识中被逐出的情感会再次成为意识的一部分,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安娜·欧对布罗伊尔产生了恋情,有过想象妊娠。布罗伊尔逃避现实,安娜一生以看护私生子为职业,终生未嫁。

布罗伊尔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他不肯承认性欲说,对自己与安娜相爱不予承认。 弗洛伊德放弃催眠法的原因:有些人无法进入催眠状态,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的技术不够纯熟;治疗效果是暂时的,不能令人满意;治疗时,患者会产生强烈的性的渴求。这是他放弃催眠法的根本原因。

起初,用压迫技术,遮住患者眼睛。对于现代精神分析而言,这样的身体接触和暗示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样会干扰患者的移情,使分析的难度加大。

发展了自由联想法,躺在长沙发上,自己坐在患者视线不及的地方(头侧的椅子上),耐心引导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一阶段,他创立了冲突、防御、阻抗和移情等重要概念。强调产生神经质的原因是精神创伤,尤其强调幼年时受到的性诱惑。他还认为,某些神经质是由不正常的性生活引起的。与幼年记忆或性诱惑无关,之和现在的性生活有关的神经质叫做现实神经质。

焦虑症、神经衰弱和疑病症均属于此。焦虑性神经质是由过分压抑时产生的神经质,如性交中断等。神经衰弱由体力过渡消耗,即过度手淫引起的。现实神经质的病因与精力有关,并有较多的躯体属性。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比作考古。 弗洛伊德学说的学术基础:他相信物理学的原则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其代表性理论有因果论、决定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等。他也试图用这些理论解释患者的症状。

精神机能的目的是适应。紧张,解除紧张,能量释放,消除紧张,产生舒适感。

第二阶段:1897-1923(至人格结构理论发表为止),分域论阶段。

41-67这27年。精神分域理论主导时期,也可称之为本文心理学。

第一阶段后期,更为关注患者的梦和幻想。幼年时的创伤经验,可以以梦和精神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41岁时发现,很多创伤记忆其实是幻想的产物。得出结论:是孩子盼望父母的诱惑,从而产生相应的幻想,而他们却认为这种幻想是真实的。由幼年期创伤理论转入幼年期幻想理论。无意识机能的动力概念的萌芽时期。

自我分析:40岁时,父亲去世,他自信心荡然无存,焦虑和肠胃功能障碍随之而来,性生活中断了。他也换上了神经症。

2

有学者认为,布罗伊尔、Fliess、荣格都是弗洛伊德对父亲的移情客体,对这些人都进行理想化,但最终都因失望而分手。

弗洛伊德能够记忆起的第一次梦是7-8岁时关于母亲的梦。两三个人将沉睡的母亲抬到床上。这些人都长着鸟嘴,吓得他从梦中醒来,哭着跑向父母的卧室,直到确认母亲没有死才放心下来。

这个梦表达了他对母亲性的欲望。鸟嘴象征着生殖器。他儿时喜欢看《旧约全书》中的插画,满足他性的好奇心。他认为在梦中感到不安,可能不是因为母亲的死,而是对乱伦和受罚的恐惧。

7岁的弗洛伊德目睹了父母交欢的场面,突然站着撒尿。分析认为,自己的目的是阻止父母的性交,进而独占母亲。

弗洛伊德一生都在进行自体分析。俄狄浦斯情结,男孩想要独占母亲,可是遭到强悍而可怕的父亲的阻止,并因惧怕父亲的报复和处罚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都称为“阉割恐惧”。

所有的神经质都存在这种矛盾冲突。在成长中,会逐渐在与父母的认同的过程中消解。假如这种认同过程产生偏差,就会导致性倒错和人格障碍。这完全是在其经验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俄狄浦斯情结是每一个人一定要经历的,是导致神经质的原因。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父母,完全不为俄狄浦斯情结纠缠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每当在理论探索上遇到问题时,他都会包容下来,并使之成为继续探索的动力。

此阶段结论:神经质的起因是患者的内部冲突以及与冲突有关的幻想。关注点由外部事件转向内部世界。

对梦进行分析非常有助于理解人的内心冲突。自由联想法,梦成为“走向无意识的途径”,在积累了诸多梦的经验后,发表了《梦的解析》。提出了分域模式。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1901年45岁发表。正常人同样受到无意识动机的影响。言语过失、象征行动和症状行为等均由无意识的冲动引起。

另一篇重要论文《性学三论》。阐述了“幼年期性欲论”。幼儿也有性欲。人的性欲是先天的本能,随着处理这种欲望的方法不同,每个人的人格也有所不同。还首先介绍了本能论, 认为本能驱力存在于所有人的性欲里。还提到了性倒错。认为所有的人都存在性倒错倾向,只不过是程度的不同而已。换句话说,满足性本能欲望的方法是从幼年到成年逐渐发展成熟的,当它固定在幼年的某一阶段时就是性倒错。例如,同性恋是性欲客体没有转变为异性而停留在同性的结果;窥阴症是指未能发展到通过正常性交获取满足的阶段。

人的内心冲突是在性本能欲望的作用下产生的,这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因此被称为“驱力心理学”或“本我心理学”。

在第一阶段,弗洛伊德着重关注人类对外部世界的适应问题,到了第二阶段转而人类对某种内在力量的适应问题。对本能欲望的适应,成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中心课题。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治疗方法也随之完善。自由联想法,基本原则就是将心中产生的任何想法坦率地、毫无顾忌地说出来,也鼓励患者说出梦的内容和有关联想。

分析家坐在沙发的另一端,以免患者看见,且尽量不向患者透露本人的信息,特别是价值观和信仰。对患者所谈的内容不做道德上的评价。其目的是使患者克服阻抗,更多地展示其内心世界。

实践证明,自由联想的效果特别好,从中发展出了一系列的分析理论。能够写出《梦的解析》也要归功于自由联想。

此阶段:无意识分为两种——无意识和前意识。前意识在无意识的表面或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自我是利用压抑的心理机制吧不适宜的欲望和想法驱逐到无意识里。因此,将意识和

3

无意识分开的防御机制是压力。弗洛伊德把压抑说成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

本能理论也多次修改,第二阶段前期全部都是性欲论,并与攻击无关。后期无意识欲望增加了攻击欲望。力比多出现,攻击欲望却没有加入能量概念。

这一阶段提出了“升华”的概念。不道德的、本能的、性的欲望转换成高尚的、非性的形式,来满足其欲望的一种防御机制。

无意识的机能方式是幼稚的,不合理性和原始的,称为“初级过程”。无意识世界里不存在逻辑联系或形式,欲望或愿望只遵循快乐原则,也就是为了满足欲望,为了快乐,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快乐原则”,这一名称源自弗洛伊德。

前意识和意识不采取这种方式。它们发挥次级过程的机能,即既符合逻辑关系,又考虑外部形式,遵循理性的行为规范,称之为“现实原则”。是在分析了现实情况之后,采取延缓的方式或者变换的方式,以达到最终满足现存的欲望。

58岁提出了“自恋”这一概念。 1920年,64岁提出了“死亡本能”。多数现代精神分析学者不承认死亡本能或敷衍了事。 第二阶段是其理论的全盛期。《弗洛伊德全集》共23本,其中的15本是第二阶段完成的。一生之中65%的论文是第二阶段完成的。

第三阶段:1923至1939年去世,结构论阶段

以1923年《自我和本我》和1926年的《禁忌、症状和焦虑》为其理论转变的标志。 第三阶段,主要以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来说明人类的精神现象。

为了说明无意识中的罪意识,分域论难以解决,提出了“超我”的概念和结构论。 本我是先天的和体质性的。自我的基本职责是保存自身,在本我的压力和现实的需要两者之间斡旋,也就是或者以延缓满足本能欲望的方法,或者以自我防御机制的方法,调节本我的压力和现实的要求两者之间的矛盾。

超我,代表着道德和良心,是理想的自我。是孩子在和父母或成人的冲突中形成的。与父母或成人的关系内化了,就成为超我。

超我的大部分隐没在无意识中,而“自我”的大部分和“本我”的全部也是在意识之外行事的。

意识是“自我的感觉器官”。自我必须应付三位主人:本我、超我以及外部现实的要求。焦虑理论也发生了变化,焦虑变成了自我的积极反应:自我之所以产生焦虑,是因为可能存在一种损害它的危险信号。在收到焦虑信号以后,自我会寻找适当的防御方法,以维持自身的整合与安全。

疗法也有发展,更加关心自我对现实的认识,还积极开展了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 次女死亡时试图以哲学方式解释死亡的意义。外孙也随之去世后放声痛哭。荣格的离开对他打击最大,为此患上了眩晕症。

77岁著作被希特勒焚毁,82逃到伦敦,妹妹被杀害。67岁患颌骨癌。安娜曾被秘密警察逮捕。弗洛伊德是个无神论者,实施了安乐死。死亡前看过的最后一本书是《死亡的皮肤》。这是一个男子为了满足欲望而与魔鬼承诺,每达成愿望就会衰老,皮肤就会枯萎。后来他爱上一个女人,女人为了使他免于痛哭而离开,而他选择痛哭的死在她的怀中。

第四阶段:1939年至今

1936年安娜出版了《自我和防御机制》,1939年哈特曼出版了《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英国的客体关系理论在精神分析的发展中做出了很大贡献。科胡特1960年创立“自我心理学”,在治疗自恋人格障碍方面成绩斐然。

美国精神分析学会学者发展了自我心理学,英国发展了客体关系理论,以南美为中心发

4

展的克莱因学派侧重于攻击本能和幻想理论。

安娜一直独身,名字和俄狄浦斯和母亲生下的女儿一样。

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包括分域论、精神决定论、客体关系论和人格结构等内容。弗洛伊德以合理的思考方式和经验努力接近人的本质。

弗洛伊德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者,如非亲身经验,他从不接受。为此招致种种非难,被认为是不懂妥协的老顽固。从不争论,以合理思维方式和经验为根据的思维方法,是他的力量源泉。

1、分域论

弗洛伊德高度评价荣格,说自己如果是摩西,荣格就是约书亚。荣格非难弗洛伊德甚至不愿在其手下工作。

压抑的内容一有机会就会闯到意识中来,为了压抑它们需要耗费大量的精神能量。一旦自我弱化了??

无意识存在的证据: 人的失误中:新郎把绿灯看出红灯并惊慌失措——不愿意结婚;领导把开会说出散会——潜意识中厌恶会议。

利用催眠术实验确认无意识的存在;母亲睡眠时却对婴儿的微弱声音敏感;准时醒来;梦;无意识认知过程的实验性证据。

对无意识的探求是精神分析的首要目标。

分域论把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前意识是指并不在人的意识之中,但经过有意识的注意和努力可以转化为意识的东西。无意识的本能性欲或记忆,要通过一番“审查”才能进入前意识。

构成前意识内容的,还有来自外部世界的知觉经验。大部分习惯行为或技术,都是在前意识的调节下进行的。

前意识的机能是广泛的。解决问题、议事论事、创作活动也属于前意识的机能。(灵感) 前意识能够理解语言,并具有利用语言进行象征的能力。前意识也像无意识一样处在意识之外。可是,它又同意识一样,属于理性思考范围。因此将无意识和潜意识成为“描述性无意识”。动力性无意识是不合理的,很难进入意识之中;可描述性无意识是合理的,容易进入意识之中。前意识进入意识的审查成为“次级审查”。

无意识是个不通情理的地方,因而很难接近。在这里,聚集着“未得到满足的本能欲望”。这些愿望大多数源自本能的性驱力和攻击驱力。要通过自我审查阻拦,就得改头换面成为象征欲望的心理表征。阻拦是一种防御机制,成为“压抑”。无意识的愿望要进入意识,想要通过门卫的审查,就不得不以派生物的形式出现。

压抑的动机是焦虑,因为焦虑故而需要压抑。那些本能欲望在意识中是禁止的,于是就产生了内心冲突。因为冲突,使人感到焦虑。自我的功能是将冲突化解,保持心理的舒适平静,于是使用压抑的心理机制。

无意识的内容是由幼年期性欲和攻击愿望,及其被压抑的衍生物构成的。这些欲望因为惧怕审查,而无法直接表现和发泄,在正常情况下,只能以伪装的衍生物的形式进入到意识层面。经过伪装的衍生物到前意识后,只要一有条件,就会避开自我的审查而进入意识之中,表现于行动。但是如果存在意识无法接受的因素,那它们就将继续被压抑。

精神分析中发生的各种移情也是无意识派生物的表现,梦则是无意识的伪装派生物。 1)弗洛伊德梦的理论

梦并不是空穴来风,无意义的,而是通向无意识的一扇大门。(迷信认为,梦见死人不

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