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史

一、名词解释(4*5分) 二、简答题(4*10分) 三、论述题(2*20分) 一、名词解释

1、柏拉图——理式

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理式最初是起源于神的,是由神

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

2、文艺复兴

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和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科学

(如修辞学、哲学等)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它看似是复兴古典学术,实际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最早是意大利艺术家提出的,取得成就也是意大利最高。

3、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

继文艺复兴以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主义文艺理论是欧洲当时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新文艺的呼唤,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成果。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4、叔本华——生命意志

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和人生的本

质就是痛苦,即生存下去永不满足的欲求。要想摆脱痛苦,最根本的就是要否定生命意志,使人的认识从意志服务、充当意志的工具的关系中解脱出来。根本彻底的解脱只有死亡,而暂时的解脱只有通过艺术。

5、尼采——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认为一切事物除了追求生存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追求力量的

强大、权力扩张、追求优势求和自身超越,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哲学。

6、精神分析——原型或原始意象 集体无意识和族类记忆,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原型”或“原始意象”。

荣格认为原型的最初形式是人们对于某种情境所作出的反应,当这种情境反复出现,就逐渐印刻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人们就会做出相同的心理反应,这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就构成了原型。所有原型加起来就构成了集体无意识。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原型和原始意象来表现集体无意识的。

7、本雅明——“灵韵”说

“灵韵”的概念是作为艺术品和艺术复制品的对立特性提出来的,本雅明认为,

艺术作品原则上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技术复制是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对原

来的艺术品有伤害,它伤害的就是艺术作品所特有的“灵韵”。“灵韵”包含两层含义:灵韵代表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灵韵指的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一种距离感。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1、柏拉图——摹仿说&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杰出的思想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而且

二者是师徒关系,因此,在对文艺创作活动的认识上,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他们都基本上继承了古希腊的“文艺摹仿说”,且都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延伸和发展。

柏拉图认为万事万物共同的本源是神,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就是理式,是唯一真实的本体。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只是理式的摹本。而艺术又是现在世界的摹仿,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摹仿是人在迷狂状态中对先验理式的一种回忆,人的摹仿能力是由后天习惯形成的第二天性。柏拉图认为有两种摹仿,一是简单的临摹,二是通过灵感所进行的摹仿,都是一种对永恒理式的回忆的表现,是一种非理性的迷狂状态。柏拉图认为艺术要服从政治,要表现健康,优美的方面,反对人物形象不完美的艺术作品。

亚里士多德在人的摹仿能力方面则更强调人的天性和理性,认为人天性就有摹仿的本能,摹仿能体现可然律和必然律,包含着理性,各种体裁的艺术都是摹仿的产物,艺术是一种与真正理性结合而运用的创造力特征。他认为摹仿的对象有三种,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他们分别代表了再现,表现,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亚里士多德更推崇第三种。亚里士多德还强调艺术要表现人生,认为艺术摹仿是事件、性格和思想,是“在行动中的人”。

2、柏拉图——文艺的社会功用

柏拉图在政治上是有野心的,他试图建立一个“理想国”,并制定了一套治国

计划,柏拉图对艺术功能的看法正是奠定在这种治国方案的基础上的,他认

识到艺术对人心的影响,从国家统治者的角度制定文艺政策,对艺术进行规范和限制,要求文艺一定要服从于政治,目的是让文艺为理想国的政治服务。不过这种狭隘的政治功利观违背了艺术规律。

柏拉图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和摹仿方式都做了具体规定,他认为艺术是摹仿的艺术,不但自身是摹仿的,也会导致读者的摹仿。文学作品中的神和英雄,应该是公民学习的榜样。柏拉图将艺术分为三类:悲剧和喜剧,颂歌,史诗和叙事诗,他认为史诗和叙事诗中的神和英雄都应该是好的事物的创造者,正义的化身,否则就和悲剧、喜剧一样都会让理智失去控制,破坏人们的信仰,影响都是坏的,只有颂歌最好。柏拉图反对理想国的保卫者从事戏剧摹仿或扮演。

柏拉图对当时的四种流行音乐也进行了审查。他准许保留的乐调:一种是能很妥帖地摹仿一个勇敢人的声调,另一种是能摹仿一个人在和平时期,做和平时期的自由事业。这梁两种乐调,一种是勇猛的,一种是温和的;一种是逆境的声音,一种是顺境的声音;一种表现勇敢,一种表现聪慧。 柏拉图反对反抗,反对不循规蹈矩的人和事。 3、亚里士多德——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把宇宙万物的成因归结为四种:质量因、形式因、动力因(创造因)、目的因(最后因)。

质料因还有被制造的可能性,是被动的。形式因高于质料因,成为制造一切的力量或“第一推动者”,也就是有动力因和目的因的作用。动力因则需先假定神或创造主的存在,形式因以为这身赋予事物以形式。目的因是符合形式的事物的完成。

亚里士多德用四因说解释文学艺术,自然和人生——质料因,作品的形式——形式因,艺术家——创造因,摹仿自然或神进行创造活动,创造因是艺术的根本成因,完成艺术作品的形式——目的因。

4、朗吉诺斯——崇高的涵义

朗吉诺斯在《论崇高》正式提出了“崇高”这一范畴,第一个系统阐释审美意义上的崇高问题。朗吉诺斯的“崇高”主要指与优美想对的广大的“壮美”或“阳刚之美”范畴。

朗吉诺斯认为,崇高是人的伟大的灵魂对比人更伟大的对象的渴慕、追求和竞赛的结果。这不仅局限在文学范畴,还包括对自然的崇高的价值。朗吉诺斯尤其强调了主题在欣赏崇高是的主导作用。这种思想,让人们感到自己的尊严的伟大,从渺小的动物变得更为伟大,神圣。既肯定了主体,又强调了对象感性形态的前提。

崇高风格的五个要素

崇高的五个要素: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激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尊严和高雅结构。

庄严伟大的思想: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他认为崇高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伟大心灵必然有伟大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

慷慨激昂的热情:朗吉诺斯认为作者的热情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因此,作者的热情必须是崇高的,才能引起别人崇高的热情。但是朗吉诺斯认为不是所有的热情都是崇高的,而崇高也不一定是热情的。这句话只对了一半。他强调崇高的作品必须从情感上打动人心,崇高的感情要恰到好处的出现又要具有审美的感染力。

辞格的藻饰:朗吉诺斯认为表达崇高的内容的作品,在修辞上要恰到好处地使用“辞格的藻饰”,要仿佛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要顾及到具体的条件。

高雅的措辞:主要讲述作家如何巧妙地发问、省去关联词、颠倒词序,以及如何运用隐喻、明喻、排比、对照、卡张、节奏和音律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尊严和高雅结构:朗吉诺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有机统一”观,指如何将上述内容所呈现的形式的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的整体。

5、莱辛——关于“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

莱辛认为造型艺术是空间的艺术,只能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瞬间

造型艺术在事物的静态形式中体现出动态,以有限的富有孕育性的顷刻,显示出无限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造型艺术选择最富孕育性的时刻,既包含过去,又暗示未来,既是前一顷刻的显现和组合的效果,又是后一顷刻的显现和组合的原因,是可以在反复玩味中让想象进行自由地活动,感受到比画面本身更多的东西。

莱辛提出选择最富孕育性的顷刻的艺术规律是对古希腊绘画和雕刻艺术的总结。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