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专题二 送魏万之京四步教学法教
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年级 高二语文备课组 组别 主备人 课 题 课标 要求 (备课组长) 使用人 授课时间 课 型 新授课 审阅 审阅(学科校长) 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二《送魏万之京》 从送别诗作者的感怀中体味美好真挚的情感,进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 学 知识与技能 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目 标 鉴赏炼句和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理解本诗的意象和情感。 鉴赏炼句和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的艺术特色。 朗读法、探究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 学 过程设计 过 程 及 方 法
环节一 明标自学 二次备课 导语: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 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 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 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晓风残月、清霜布地的一个秋天的早 晨,诗人李颀和魏万在河边分手了。他们之间又凑起了怎样的离 歌,这节课我们就到《送魏万之京》中去聆听一下。 (板书) 学习目标: 1
1、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炼句和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的艺术特色。 自学内容1: 1、自读本诗,结合工具书了解作者及背景。(教师可做补充) 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本诗的内容。 【补充】作者及背景简介: 李颀(690?-715?),赵郡人。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 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点拨】整体理解,补出跳跃的内容,用现代语言译写。 (早晨听你唱着离别的歌,昨夜初下微霜你刚刚渡过黄河。心中惆怅听不进去鸿雁的哀鸣,何况客中要经过重重云山。函谷关的树色催得寒气越来越重,冬天已经近了,长安城中傍晚时分捣衣的声音分外多。不要把长安看作行乐的地方,容易虚度年华徒然让岁月流逝。) 自学内容2: 提示:先独立思考,独自不能解决的同位间商量。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 情绪? 明确: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氛围。从中表达出送别时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明确: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了大好光阴,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环节二 合作释疑 环节三 点拨拓展 教 (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 过程设计 学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讨论】 1、“催”字的好处? 【明确】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二次备课 过 2
程 及 方 法 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2、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 【明确】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五)知识拓展 “捣衣”和“砧声” 在古典诗词中的意义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出句写声,对句写色,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写色,对句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