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的实证研究
产业集中度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市场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通常用绝对集中度ER和HHI指数表示。ER通常用在规模上位于前几位企业的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或数额)占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资产、职工总量的比重来表示。HHI指数通常用一个产业中各个企业的产量(或销售额、增加值、就业人数、工资等)与产业总产量(或销售额、增加值、就业人数、工资等)比值的平方和来表示。
市场集中度大小与产业的技术特点有关,医药产业属于知识、资本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规模经济在医药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达到规模效应,药品生产越来越向大企业集中,该产业的集中度也逐步提高。本文结合中国医药产业的实际对市场集中度进行实证研究,为有关政府决策部门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供依据。
1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状况
我国医药产业从建国时期的一穷二白已经发展到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的医药大国。2004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76亿元,同比增长17.44%,多数行业销售增幅比前3季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生物制药产业增速明显放慢。在主要行业中,化学原料药完成912.6亿元,同比增长16.87%,化学药品制剂962.7亿元,增长17.77%,生物制药249亿元,增长22.08%,中成药完成709.4亿元,增长15.97%,中药饮片完成182.3亿元,增长13.56%,医疗器械229亿元,增长18.04%。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市场集中度很低。我国的制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200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 4 765家。而世界最大的药品市场国——美国还不到2000家。如此众多的企业争夺有限的市场容量使得中国医药产业过度竞争,行业利润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其中大企业的比重不足5%,生产销售能力不强,研发力量分散。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医药产业的集中度水平一直在低水平徘徊,C4不到10%,参照贝恩分类法属于低集中竞争型,以销售收入为衡量指标,根据《中国药学年鉴》等的统计资料,计算得到2002-2004年中国医药制造业前四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如表1所示:
产业集中是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02年我国销售收入排名前100名的企业,产量总和占全行业的40.4%,比1999年提高4个百分点。创造的利润占全行业利润的 55.8%,比1999年提高4个百分点。从2002年到2004年,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稳步提高,标志着企业向做大做强的速度加快,少数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与利润份额。
根据收集到的2003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前50位的销售收入(表2),计算得到反映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数HHI值是36.9,根据1982年美国企业并购准则,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还属低集中度产业。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医药产业的集中度水平一直在低水平徘徊,C4在10%左右,C8不到20%,参照贝恩分类法(CR4<35%,CR8<40%)属于极低集中竞争型,与世界医药强国的差距明显。早在1996年,日本医药产业的CR8就已达44%;1993年,英国医药产业的CR4为35%;1991年。德国医药产业的CR4为28%。另据资料表明,世界上前25家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已从10年前的不足40%提高到了现在的60%以上。这是近10年来制药企业并购的结果,而且这种集中化趋势仍在发展之中。至2000年,世界上前10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40%,前20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60%。
2 中国医药产业集中度的影响因素
究竟何种水平的集中度才意味着一个产业既实现了规模经济又保持了有效竞争,至今在理论界和实践中尚无定数。其原因是产业集中度会随产业的技术特点发生变化,即便是同一产业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地区,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集中趋势,这主要与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容量,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等因素有关。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决定产业集中度的因素主要有:期初集中度、进入壁垒、最低经济规模、市场规模、市场需求成长率、产品差异性、新厂商净加入率等。一般来说,最低经济规模越大,新的医药企业进入的成本性壁垒越高,集中度越大;市场规模增大,市场前景看好,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医药产业,更多的企业分割医药市场这块大蛋糕又导致集中度下降;市场需求成长率为负数时,说明当市场需求扩张给医药制造业带来更大的竞争空间时,新兴的医药企业比传统国有大企业更能抓住发展的机会,导致集中度下降;产品差异性指标表明,医药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大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上的投人越多,新产品对销售收入的贡献就越大,通过走差异化产品策略,既能满足市场的急剧增长和快速变化,又使得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当期初集中度对集中度的影响不显著时,表明虽然在一定时期大企业处于规模经济的状态,其运作效率和管理能力较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在资产、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从而使市场占有率提高,导致集中度上升。但由于目前产品差别化程度不高,新进人者搭便车现象明显,其利用原优势企业打开的市场销路,减少市场开发费用,使自己后续进人仍具吸引力,而原优势企业若缺乏绝对成本优势,主要是缺乏独特
的技术优势,与新进入者产品雷同、工艺相似,无技术优势可言,从而无力实施战略性的阻止策略,导致期初集中度对于当期集中度的影响不确定。
3 中国医药制造业集中度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完善我国的医药产业政策
借鉴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医药产业政策和我国的实际国情,政府应把精力集中在价格、研发和专利政策上,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组织,逐步提高我国医药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在医药行业“十五”规划中,“十五”发展与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在现有大型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通过股票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10个左右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年销售额占全国医药工业企业销售的30%以上,其主要产品具有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能力。培育5至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的销售额达到医药行业销售额的70%以上。建立10个在国内外知名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达到1000个以上;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达到100个左右。”以上目标为企业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杆“标尺”,医药企业只有在这样的规模水平下才有可能具备国际竞争力,才有可能在世界医药市场争霸赛中取得一席之地。
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组织方面的实践,为进一步完善医药产业组织政策,相关建议如下:
(1)产业组织政策的远期目标要随国家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国际经济交流的发展而发展,进而指引产业、技术、企业组织形态、区域分布适时调节转换,使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2)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尤其是大中型医药企业的活力,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增强医药企业在资源配置中的自组织能力。
(3)医药产业组织政策应立足企业、面向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为企业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优胜劣汰作用的运行环境;要培育和发展市场,理顺价格关系,为资产存量流动重组创造条件。
(4)产业组织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既要反垄断,又要反对过度竞争、不正当竞争。当前要着力反对行政性垄断和预防经济性垄断。行政性垄断分割了统一市场,不利于企业竞争和优胜劣汰,要尽可能地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