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考研重点必备

清初画坛的正统派,指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思维山水画家。他们信奉董其昌的艺术主张,致力于摹古或在摹古中求变化,崇拜元四家,力图集古人大成。着重笔墨,却较少观察自然,在以临古为主的艺术实践中发展了干笔渴墨层层积染的艺术表现力。 17、正统派

是指画坛上被奉为正宗的画派,它不仅见重于朝廷,而左右了清初百余年的画风。他们主要是指当时最有名的六个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吴历 恽格,又简称为“四王吴挥”或“清六家”。他们并非一个画派,彼此有宗派的差派,但都强调临古,特别是推崇元人的笔墨,能以熟练的技巧,发展出各自的风格面貌。

18、清初四僧

指清初画坛上四位僧人: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和弘仁。他们是有很强的反清意识的遗民画家,绘画带有深挚的感情色彩和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四僧所继承的传统仍属文人画传统。他们十分重视感受生活,观察自然和独抒性灵,以主客观结合、“尚意”又有新手法突破旧程式,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以及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有较大影响。 19、扬州八怪

清代中后期活跃在扬州地区的一批画家,又叫扬州画派。有郑燮、李鱓、李方膺、金农、黄慎等人。他们发展了重视生活感受、强烈书法性灵的阔笔写意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冲击了当时流行的恽寿平正统花鸟画风,被称之为“怪”。画家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朝廷提倡的正宗保守艺术的羁绊,或多或少的摆脱了贵逸平和的“士气”与“书卷气”。代表作有 李方膺 《潇湘风竹图》,高凤翰《雪鸿亭长》,黄慎《渔翁渔妇图》。 20、八大山人

清初“四僧”之一,名朱耷。其绘画以极具个性的奇简冷逸的风格,强烈的书法了遗民之情,达到了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空前水平。常画傲然屹立的荷花、白眼瞪天的怪鸟怪鱼,孤寂高傲,构思奇特,充分表达了他愤世嫉俗的个性特征。代表作有《荷石水禽图》 。

21、海上画派

海上画派,清末民初在上海兴起。海派把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将明清大写意水墨画技艺、金石艺术中刚健雄强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汇贯通,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海派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有张熊、朱熊和“三任”任熊、任薰、仁颐为高峰,晚期以吴昌硕为代表

22、绘画南北宗

明末董其昌提出的绘画理论。他以豆角禅宗分南北二宗为喻,推出了山水画的“南北宗论”,认为唐以后的山水画分水墨和青绿两种风格流派。强调前者是文人画的正宗,后者则是利家(指职业画家)画的代表,进而“崇南抑北”,标榜文人画。虽然他对画史的概括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但提倡的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讲文人水墨推向高峰的同时,也限制了中国绘画的多样性发展和创造。 23、传神论

顾恺之的传神论是人物画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所谓形神,当时都是针对画人物

而提出的,主张看人不能只看 其骨相与言论,还必须观其内在的神,而神常是不可言传的。 24、三远

山水画传统的观察和创作方法,山水画的三种取景法即高远、深远、平远,通过这三种方式表现的分别是高度、前后纵深和远景,是中国画特有的透视法。由北宋郭熙在其山水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 25、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6、书画同源

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想通之处;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书画同源问题。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