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3)——夸张
一、夸张是对所要描写,说明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夸张不等于说大话、说谎话。 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充分地表现事物的本质,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把事物的特征表现更加明了,生动。 二、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强等)处说。 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等)处说。 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指在两件事当中,故意把后发生的事说成先出现的或者同时出现的。 例:看见这鲜绿的麦苗,就嗅到了面包的香味。
另外还有从数量上进行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程度上进行夸张。如: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象半天里起了一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判断下面哪些是夸张句。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2、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3、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
6、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7、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8、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1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2、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1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5、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
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 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 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 用拟人手法: 5、树叶很绿。 用夸张手法:
6、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用比喻手法:
修辞(4)——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判别方法:有问不答,答在其中。与疑问句的区别:(1)疑问句是四种语句中的一种(其他三种是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是有疑而问,需要别人回答。(2)反问是修辞方法中的一种,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意在肯定,不需要别人回答。
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反问句:
1、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4、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5、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因为红色是火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旗帜的颜色。
8、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 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9、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0、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11、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1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例: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
一、 反问句与陈述句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 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一) 反问句变陈述句
1、 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练习:
1、 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反问句变陈述句
1、 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4、 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二) 陈述句变反问句
第一步与第三步正好相反,第二步一样。
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 练习:
1、 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2、这幅画是我们班彩颖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