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文化

器物文化

代表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水平

从器物的别称看文化趣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 杭间)

古人对于许多典型的器物,都有许多原名以外的别称,《幼学琼林》将这些别称作了概括和说明;另有一些成语或形容词,则通过器物在使用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可以引起联想的特性而产生。

较为典型的有:

(1)笔(管城子、中书君):古时人毛颖,封成管城,累拜中书令,与用管做成的笔能书写有联系,故得名;

(2)砚台(石虚中、即墨侯):石虚中被封过即墨侯,又为人器度方圆; (3)墨(松使者):传说唐玄宗用的墨土,有一道士是墨精,号松使者;

(4)纸(楮先生):传说纸是由楮叶造的;又称“剡藤”,浙江嵊县剡溪产的藤枝能造纸,故又名:又称“玉版”,成都尝花溪制造出来的纸如同玉片一样而得名; (5)剑(干将莫邪):因春秋时铸剑名家干将莫邪得名;

(6)扇(仁风、便面):仁风,系晋朝袁宏因谢安送他扇子,称是“当奉扬仁风”;便面,传说汉朝张敞走马章台街,以扇挡面,故得名;

(7)小船(蚱蜢):小船很轻快,像小虫一样,所以叫蚱蜢; (8)镜子(菱花,专指女性用):菱花本是水里开的一种花;

(9)竹箫(玉参差):因姜白石两句诗“剪烛屡呼银凿落,倚窗闲品玉参差”而得名;

(10)手杖(鸠杖):老年人用的手杖叫鸠杖,因鸠是一种不噎的鸟,取其老人安全的意思; (11)钥匙(鱼样):传说周穆王时造的一种门锁,样子同鱼一样,因为鱼在水中昼夜不闭眼,取其能守夜意;

(12)琴(绿绮、焦桐):绿绮系汉司马相如的琴名,焦桐是汉代蔡邕的琴名; (13)香(龙涎、鸡舌):以珍贵材料得名; (14)弓(繁弱):繁弱系地名,以出弓闻名;

从以上所举14个例子看,有以产地得名,有以特殊材料得名,如龙涎香;有以诗词得名,如竹箫;有以故事神话得名,如墨等;有以使用过该器物的名人得名,如剑、琴、砚、笔。但最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不太容易归类的象征性或隐寓性的别名,如手杖里内含的精致贴切的祝福含义,扇的文化风度,无不看出古人对于工艺造物的要求已超越表象,进入到文化审美领域。命名的考虑,也是对器物功能以及更深层的要求,它是一种社会认同的工艺观。这一点,在磁州窑传说中也可以看到。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古代工匠善于从自然中汲取营养,如钥匙的造型,可说是仿生学上的杰出例子,取“鱼目之常醒”的功能已经超过一般器械的功能,更跃人心理功能的领域,那种提醒作用是单纯的器械牢固所难以得到的。在传说中的工具发明上,还有许多仿生学上的例子,如大家熟知的鲁班从树叶锋利的齿中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锯子;周公因飞蓬草的随风转动,而创制了车;鲁班指点用蝈蝈笼子为思路,做了故宫的角楼等等,均是优秀设计思想的典型,它暗藏并印证了一个原来固有的思想:技艺的一切都隐含在天道里,因而与自然的天道的和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传说的观念下,器物与品德与伦理天然地联系地来。“共笔砚”,可说是同窗;“付衣钵”象征传道;“磨穿铁砚”指笃专业儒;“刻舟求剑”讽刺固而不化;“以铜为鉴”引申为知兴替。这些,与文学一样,依然是“文以载道”思想的延续,也是技进于道思想在民间

的一个缩影。

纵观民间传说里所体现出来的设计文化思想,除了某些领域沿着实用要求下的健康路子发展外,不可避免地还是受到时代思潮的限制和政治体制的约束。我们可以用《幼学琼林》这部在民间浸淫最深,流传最广,影响了近现代工艺观的书里,其“技艺”“制作”“器用”三篇的三句话,作为概括:

“然奇技似无益于人,而百艺则有济于用。” “凡今人之利用,皆古圣之前民。”

“以圣贤为柱杖,却优于九节苍藤,用仁义作剑锋,绝胜于七星白刃。” 三句话,工艺的目的、起源,工艺的作用等等,实在概括得精妙。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