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阳光双语初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学业检测七年级语文试卷(无答案)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学业检测七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3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分)( )

A.竹篾(mèi) 修葺(qì) 塌败(tān) 笨拙(zhuō) B.晌午(xiǎng) 别扭(biè) 叱咤(zhà) 亘古(gèng) C.召唤(zhào) 画舫(fǎng) 嗥鸣(háo) 污秽(huì) D.字帖(tiě) 涎水(xián) 针灸(jiū) 拖沓(tà) 2.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叠词只需写一个字)。 (4分)

参观郑板桥故居,zhù立于先生的白石全身像前,看院中粉壁黛瓦、兰竹萧疏、芳草qīqī,想起他“衙zhāi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感受他济世为民的悲mǐn情怀,不免心生景仰之情,久久不愿离去。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诵读经典”很重要。

B.司法大数据显示,近年来,10%的交通事故案件发生的原因为开车看手机造成的。 C.大量天文观测数据已证实,浩瀚的宇宙当中,无数的黑洞神秘地藏身于各星系中。 D.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4、下列有关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讲述了人们学习雷锋精神,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感人故事,赞颂了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道德。

B.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歌以劝告的口吻娓娓道来,诗句清新流畅,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执著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的信念。

C.《爱莲说》和《陋室铭》两篇文章的文体分别是“说”和“铭”,主题都表现作者的不慕名利,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D、《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是萧红,其代表作有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听了小明讲的笑话,全班同学都忍俊不禁。

B.苏晓莹同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默默奉献,真可谓鞠躬尽瘁。

C.京剧小演员们惟妙惟肖的演出展现了我国京剧艺术后继有人的兴旺景象。 D.《中欧联合声明》4月9日获得通过,这给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带来诸多正面信息。 6.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10分)

①亡羊补牢, 。 ② ,勿施于人。

③蚍蜉(pí fú)撼大树, 。 ④ ,不以山海为远。

⑤杨花榆荚无才思, 。 ⑥ ,何人不起故园情。 ⑦《竹里馆》中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夜深人静,诗人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诗句是 , 。

⑧《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点明战地生活艰苦卓绝的句子是 , 。 7.名著阅读与综合实践。(9 分)

(1)他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①上面这则材料选自 先生的代表作,材料中的“他”有一个外号是 。因为 城外军阀混战,大兵们到处抓人抓车,他趁天黑从军营偷跑出来时,顺手拉走 匹骆驼。(3分)

②他为什么“在暴风雨中拉车”? (1分)

(2) 《创业史》是小说家 的代表作品 ,写的是陕西下堡村农民的创业故事。文中写道:只有他一一 个年轻庄稼人,头 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背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者着用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他是指 。(2分)

(3)长篇小说《红岩》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地区的地下党人的英勇斗争的故事,其中较多笔墨描述了被捕地下党人在渣滓洞、 开展争取自由、反对压迫的革命斗争,刻画了一批意志坚定、形象高大的共产党人形象。(2分)

(4) 近期,一款“爱国”主题T恤为不少时尚青年所追捧。下面是该T恤上的徽标图案,请你说说其设计巧妙之处。(1分)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宋朝苏舜钦的《初晴游沧浪亭》一诗,完成第8~9题。(7分)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8.⑴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2分)

⑵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2分)

9.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本诗寓情于景的写法。(3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14分)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①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②,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③,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④,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

注释:①会田:会猎,聚会打猎,常指两国以盛兵相向。田,同“畋”,打猎。②珠:夜明珠。 ③为寇:此处指入侵。寇,入侵者。 ④祭北门:指在徐州北门向北祭祀祈祷。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使守南城: (2)诸侯皆来朝: (3)不敢东渔于河: (3)使备盗贼: 11.划分句子朗读停顿。(限两处)(2分)

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2)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13.惠王为什么有“惭色”?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三)阅读《人之立志》一文,完成14—17题。(13分)

①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1918年至1920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北京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察。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作者的中心论点:(3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