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某标段土建工程(实施)施工组织设计 - 图文

素砼填实施作压梁,回填基坑并恢复永久路面。

具体详见图3.1.2-1车站主体明挖施工步序图。 3.1.2.3.施工围挡及交通疏解

xx广场站施工分二期进行,施工围蔽区域边缘至车站结构外边缘最小距离为2.5m。

一期总施工场地占地面积为9403.08m2。其中,管理用房区、甲方办公用房、工人用房、钢筋加工场地、材料堆放场地等布置于车站南侧的空地上。施工期间占压该路段机动车道及非机动车道。

二期总施工场地占地面积为7471.4m2,布置于虎泉街上南北两侧,施工期间不占压该路段机动车道及非机动车道,在道路中间预留15m道路宽度供车行及人行。本期围档对地面交通基本无影响。

详见附图表(6)交通疏解图。 3.1.3施工测量

项目经理部下设专业测量组,测量组由具有丰富地下工程测量经验的测量工程师负责,并配备多名技术员、测量工,负责本标段的控制测量和施工测量工作。配备高精度的全站仪和精密水准仪等测量仪器设备,所有的测量仪器须经测量仪器检定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地面控制点交接桩完成后,首先进行地面控制点的复测,复测结果要满足和保证地面控制点达到首级GPS控制网精度。

在首级GPS控制网点的基础上,进行二级施工控制网的布测;二级施工控制网(精密导线网和精密水准网)要满足规范的精度要求。为确保施工控制点的稳定可靠,测量与相邻标段测点连网测量闭合;对地面首级和二级控制网点进行同等精度的复测工作。 3.1.4施工降水

本标段车站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和岩溶裂隙水,水量不大,基 坑开挖过程中无需采用基坑内降水井进行降水,采用明沟集中排水方式排泄地下水。

第一道钢支撑冠梁第一道钢支撑冠梁第二道钢支撑第二道钢支撑第三道钢支撑冠梁第一道钢支撑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

第二步:开挖基坑,架设第一道钢支撑(基坑 开挖至支撑中心线下0.5m处,必须架 设钢支撑).第三步:开挖基坑,架设第二道钢支撑(基坑开 挖至支撑中心线下0.5m处,必须架设 钢支撑).第四步:开挖基坑至基底设计标高处,架设 第三道钢支撑.第一道钢支撑冠梁冠梁第一道钢支撑第一道钢支撑冠梁第二道钢支撑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冠梁钻孔灌注桩第一步:施作钻孔灌注桩,开挖基坑并施作 桩顶冠梁,待围护结构达到设计强 度后施作桩后止水帷幕.

第一道钢支撑冠梁第二道钢支撑第三道钢支撑钻孔灌注桩第五步:铺设底板素砼垫层,敷设防水层,施 作底板结构及部分侧墙.第六步:待底板结构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第 三道钢支撑,敷设侧墙防水层,施作 内部结构.第七步:待中楼板结构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 第二道钢支撑,敷设侧墙防水层,施作 剩余内部结构及顶板.第八步:待内部结构及顶板达到设计强度后, 敷设顶板防水层,拆除钢支撑,素砼 填实施作压梁,回填基坑并恢复永久 路面.图3.1.2-1 车站主体明挖施工步序图

钻孔灌注桩的外围杂填土采用高压旋喷做止水帷幕,防止上层滞水渗入。

基坑内水的补给其水源主要来自雨水、地下潜水、裂隙水和孔隙水,拟采取如下防排水措施。

(1)基坑周边设截水沟拦截地表雨水,水沟顺地面引入道路两侧的雨水管,避免下雨时雨水流入基坑。

(2)随着基坑施工进展,挖掘机沿着钻孔桩内缘开挖0.3~0.5m深的排水沟。排水沟设1%的排水坡,以利水流入集水坑,集中排出基坑。 3.1.5主体围护结构施工

根据本站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选用Φ1000的钻孔桩加桩间止水帷幕作为本站的支护结构。

其中主体基坑采用Φ1000mm钻孔灌注桩,中—中间距一般为1400mm;止水帷幕采用Φ800mm旋喷桩。

(1)钻孔灌注桩施工

1)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序和施工工艺

根据技术规范,钻孔桩施工须满足桩间净距不小于4.5m的要求,因此,施工时按每隔四根钻孔桩施工一根钻孔桩的“跳四钻一”法循环进行。施工顺序详见图3.1.5-1。

φⅠ1000ⅡⅢⅣⅤⅠ14001400140014001400说明:1、本图尺寸以mm计2、钻孔桩按图中所标顺序施工

图3.1.5-1 围护桩施工顺序示意图

钻机选用GPS-15循环钻机,施工工艺详见钻孔桩施工工艺图3.1.5-2。 泥浆循环使用环保型的由集装箱式泥浆池、沉淀池和循环管路组成的

封闭泥浆系统,以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放线定位桩埋设护筒钻机定位调整垂直度钻进成孔第一次清孔测孔深沉淀厚度下钢筋笼下导管第二次清孔确认沉淀厚度安放隔水栓灌注水下砼钻机移位泥浆处理废浆(土)外运不合格钢筋笼制作不合格砼搅拌站图3.1.5-2 钻孔桩施工工艺

2)具体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A)定桩位埋护筒

测量定位后由钻机压入钢护筒,深度>2m。当桩位在原硬化的黑色路面或砼路面上时,应以人工清除路面层后再压入钢护筒。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