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

K12学习教育资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首先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学生记)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说一遍。

生:(声音洪亮)“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

师:从你们洪亮的声音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自信与激情。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都能充满自信的投入到学习中,演绎属于我们的精彩。

师:接下来,请看一则背景材料。 (一女生饱含深情地读)

师:你读的很有感情。同学们,你们看了这则材料,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气愤,我们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说的真好!鲁迅先生在当时也狠狠地批驳了这一谬论。在先生53岁寿辰之际,他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一篇战斗檄文,就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师板书题目,故意少写了一个“吗”字) 师:我们来看题目。

(此时,有部分学生举手质疑) 师:怎么了?

生:老师,你把课题写错了。

师:(故作惊讶状)我把题目写错了?(回头再看题目)哦,原来老师少写了一个“吗”字。谢谢你帮老师指出错误。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写错的题目吧。

师:你们同意这说法吗? 生:不同意。

师:我也不同意。现在,一起来读读这个写错的题目。 (学生齐读)

师: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 生:悲观的、失望的。

师:请你用声音把这种悲观失望的情绪展现出来。 (该生读完,掌声起。)

师:从刚才的掌声中,说明你读的非常好。同学们,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谁的观点? K12学习教育资源

K12学习教育资源

生:是国民党反动派的。

师:国民党反动派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二两个段落,找出敌方的依据。

(学生速读课文)

(一分钟后,全体学生读完。)

师: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依据是什么?

生:依据是: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只相信“国联”,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师:你回答地很全面。

师:乍一看,的确如此,最后,不信自己的地大物博,也不信国联了,改为一味的求神拜佛,这样看来,是失掉了自信力啊。同学们,你们在阅读的时候注意了没有,文中的“我们”是指谁?有发现的请举手。

生:这里的“我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

师:你理解为“国民党反动派”,很好。那么文中的“有人”又是指谁呢? 生:是指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社会名流”。

师:你请坐。那么,他说的对不对呢?接下来,老师再为同学们链接几则材料,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PPT显示:“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国民党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师: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段文字中的“我们”和“有人”就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社会名流”。从这段文字中,能看出反动政府怎样的嘴脸?

(生讨论、交流) 生:洋洋自得、炫耀。

生:抓“国联”这一救命稻草的仰人鼻息的丑态。 生:悲观、失望的情态。 K12学习教育资源

K12学习教育资源

师:哪位同学能读出这丑陋的嘴脸? (一生读)

师:他读错了一个字音。 生:把“慨”读成了“gài”。

师:你听得很仔细。同学们,这一段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读? 生:讽刺的、嘲讽的。 生:戏谑的。

师:谁能把这种嘲讽的味道读出来? (一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更多的是听出了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讽刺的意味有那么一点。接下来,听老师为同学们朗读一遍,看看能否从老师的朗读中感受到嘲讽味。

(师夸张的范读,尽量读出嘲讽之味) 读完,全场掌声起。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鼓励。现在,我们再来看这段文字,这里说“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这里的“总”字去掉行不行呢?

(生自由讨论)

生:不行,这个“总”字表现了反动政府的骄傲和夜郎自大的情态,感觉自己的国家很富有。

师: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啊? 生:“九一八事变”三周年的时候。

师:“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东北三省,这个时候,国民党反动政府居然还炫耀自己的地大物博。真是可悲啊!哪位同学能用声音来展现一下这种夜郎自大的情态,就读这一句。

(一女生读)

师:再把那种洋洋自得的、炫耀的感觉加强一些。 (该女生再读)

师:有一点味道了,还可以再加重那种炫耀的感觉。 (之后,老师就这一句做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 师:同学们,在当时的现实情况下,中国人还能洋洋自得吗? 生:不能。因为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了我东北三省。 K12学习教育资源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