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 时分秒的认识 7.1时分的认识 青岛版 -最新教学文档

三、10:35 5:40 4:20 1:15 6:20 8:10 11:40 11:20 4:15 8:45 3:55 四、<=<>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谈收获,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成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布置作业

一、填一填。

1、钟面上共有( )个大格,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有(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2、时针走一大格是( )时。

3、分针走一小格是( )分,走一大格是( )分。 4、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 )圈,是( )分。 5、时针在10和11之间,分针指向8,这时是( )时( )分。 二、看钟面选择正确的时刻。

①9:05 ②9:50 ③9:01

①6:10 ②6:50 ③5:50

三、看钟面,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四、想一想,填一填。 1时=( )分 1时30分=( )分 2时10分=( )分 80分=( )时( )分

第 5 页

五、想一想,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2)爸爸每天中午大约要看15( )的新闻。 (3)看一场电影大约需要2( )。 (4)我吃早饭大约需要20( )。 (5)学生一天的在校时间大约是6( )。 (6)在少年宫上素描课每次大约需要3( )。 (7)我打完一篇500字文章的时间大约是10( )。 (8)联欢会上,第二个节目大约持续了是8( )。

答案:

一、1、12 5 60 2、1 3、1 5 4、1 60 5、10 40 二、①③

三、9:08 4:17 9:45 1:57 四、60 90 130 1 20

五、分钟 分钟 小时 分钟 小时 小时 分钟 小时 ? 板书设计

时、分的 认 识

8时31分

1时=60分 8:31

教学反思

钟表和时间是学生日常生活最熟悉的事物,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经历,这节课是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的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一个提炼交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与伙伴分享的过程。这节课,我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年级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如若引导不当,他们会产生厌倦情绪,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小闹钟带到课堂上来,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看到自己手里漂亮的小闹钟,想到这节课要学的知识与漂亮的小闹钟有关系,学生立刻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有了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第 6 页

在课堂上,我从一开始就让让学生动手拨时间,让学生动起来,不给他们走神儿的机会,低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很感兴趣,枯燥的讲解不受到他们的欢迎,所以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生十分兴奋,积极与老师配合,课堂气氛很活跃,听讲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观察钟面上的刻度,找到大格小格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1时=60分的结论是这节课的重要内容,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件,边讲边演示,让学生对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关系有了直观的认识,数清楚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个数后,再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通过反复的观察让学生自己导出1时=60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件演示很感兴趣,看得很认真,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错。这一点是我课前想到了的。

如何让学生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在备课是费了我不少的心思,1分钟的概念很抽象,不是举出几组数据学生就能理解的,所以在感受一分钟的环节,我安排了几项时间活动,让学生听1分钟音乐,写1分钟生字,帮助学生建立起1分钟的概念,每个学生都起身参与了,有了很直观的感受,比老师讲上十分钟甚至半节课,效果要好多了。

教学资料包

(一) 教学精彩片段

师:分针走一圈时,时针是怎么走的?请同学们在自己的钟表上拨拨看。 生动手拨。

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分针走,时针也在走。 师:分针走一圈,时针从8走到9。时针走一大格是多少? 生:1小时。

师:分针再走一圈,时针会怎样? 生:从9走到10,又走了一大格。

师:想一想,1时和60分之间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1时=60分(师板书:1时=60分) 教学资源

1时等于60分的来历

第 7 页

1、中国古代采用农历,是没有时分秒概念的,当时的年月日也不是现在公历的年月日。

中国古代年是24节气的轮回,一般只有12个月,360天,由于地球公转有365天多,所以农历为了准确的利用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每隔几年会出现一个闰月,这一年就会有13个月,390天;

中国古代月是月亮形状变化的轮回,由于地球本身在公转,一个形状轮回时间要大于月球围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月球公转时间27天多,形状轮回有29天多,与30天只差一点点,所以有时候农历月也只有29天,大多数月份都是30天;

日即一天,古今中外都等效,是一个昼夜的轮回。

2、当今使用的公历是太阳历,新中国成立时从外国引进,由古罗马凯撒时期制定,18世纪完善;

公历年以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有365天多,为了让整数天构成年,所以才有了润年;

月份把365天(润年366天)分成12份,形成12个月,与月球形状无关; 日还是那个日。

3、中国古代采用时辰、刻来细化一天,一天12个时辰,一个时辰8刻;午时三刻就是今天的11:45

中国清末引入时分秒计时,比阳历的引进时间要早,建国时废除了传统计时法,但是保留了传统历法即农历。

4、时分秒计时是古埃及发明的,不愧同是文明古国,几千年下来把中国传统计时法都打败了。

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古埃及最终把一天平均分成24小时,一小时又分成60分,一分又分成60秒。

5、到1967年,物理学界又重新定义了秒,但是没有破坏天文学上的秒,即古埃及计时法里的秒和物理学界的秒是等效的,时间相等。

6、古埃及人为什么在计时法上采用古巴比伦人发明的60进制,现在只剩下各种猜想了。

第 8 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