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简史

钦定本的最大特点是译文语言通俗纯朴,最大缺陷是译文风格有些地方前后不一致。 在文学翻译方面 托马斯.谢尔登Thomas Shelton:译《堂吉诃德》时,遇到难懂字句自我发挥,有高超的

文学造诣,竟是译文和原文一样优美。

查理斯.科顿Charles Cotton:译了蒙田的《散文集》,仍是英译作中的一颗明珠,价值极高。 约翰.史蒂文斯John Stevens:与科顿同时代翻译家中最勤奋的,大都是历史著作和旅行记,通过他的译作,英国人才开始对西班牙历史和文学有较多了解

罗杰.莱斯特兰奇Roger l’Estrange:把翻译当消遣,擅长翻译内容严肃的作品。

格拉布街流派—这个流派的大部分人称不上翻译家,而只是翻译匠,他们的口号是:“译文必须易读易懂,迎合一般读者的口味。”代表人物有约翰.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和彼得.莫特科斯Peter Motteux

17C英翻译家大都主张译作应千方百计再现原作精神,这点有时被当做任意活译的借口。 诗韵效果研究方面,17C比16世纪前进了一步,但诗形式方面却没什么创新。

约翰.德纳姆John Denham:诗人,讲究以诗对诗的译法,译文极为讲究诗歌韵律效果,

而不强调忠实于原诗的形式。按照他的观点,译诗必须:

1) 保留“火焰”,即原诗的获得灵魂,而不保留“灰烬”,即原诗的死的形式 2) 忠于原作的意思,但更忠于原作的声誉

3) 加进新的力量,弥补由于时代、语言、地点的变异而引起的走失。

阿伯拉罕.考利Abranham Cowley:以译《品达歌集》著称,主张译者有较大自由 考利实际上主张译者借来原作的主题,在语言风格上随意创作,最后得出能与原作媲美的译文。这种方法古代昆体良提出过,考利把它叫做“拟译”imitation

温特华斯.狄龙Wentworth Dillon,通称罗斯芒康Roscommon:他于1684年用诗体写了本研究翻译的论著,题为《论翻译的诗》Essay on Translated Verse,他在书中提出译诗原则: 1) 译者不仅自己是诗人,而且还必须具备所译诗人那种特殊的天赋。 2) 译者与原作者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友谊”,这是针对译者选择题材而言的,与第一点有

直接联系。

3)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以透彻理解原意、忠实原作实质为总则,原作的语言一般总是上乘

的,既不提倡死扣字句,也不得任意发挥,脱离或改变原作风格。 简言之:一不改,二不增,三不减,增减相比,宁减勿增。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英古典主义流派创始人,复辟王朝桂冠诗人,17C伟大翻译家。 他对翻译的贡献超出千人和同时代其他人,既有大量译作,又有系统的理论。

1) 翻译是艺术。因此,译者必须像艺术家一样,具备高超的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

2) 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他同意罗斯康芒观点,认为译者不应只了解原作的语言,还必

须懂得他的具体思想和表达特征,因为正是这种特征才使他具有个性而却区别于其他作者。译者必须善于区分并在现这些特征,使所译作品保持鲜明的个性。

他还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诗译者,译者必须首先是一名优秀的诗人。特别是特征上,译者必须与原作者类同。即译者与原作者间必须保持一种亲近关系,同罗的“友谊”关系。 3) 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4) 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译文措辞自由,但意思上却受原文严格约束的。 5) 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语。

四步骤:断定是否好词,仔细斟酌是否符合英语特征,征求有识之友意见,适可而止。 6) 翻译分为三类:A.词译(或逐词译metaphrase)B.释译(paraphrase)C.拟译(imitation) 德莱顿的翻译实践和理论是17C与英国翻译史上的最高峰。他的翻译三分法,对西方传

统翻译两分法,即意译和直译的区分法,是一个重要的发展。 亚历山大.薄伯Alexander Pope:18C最重要古典主义诗人和讽刺家,有名荷马史诗翻译家。 翻译上乘译作,采用直译肯定行不通,采用草率的活译即拟译法,把原作变成现代作品,便丧失古老原作的精神。且他强调译者必须在最大程度上终于原作,不要企图超越原作者。 从薄伯的翻译实践来看,他并没有严格终于原文,特别是措辞风格和诗体的选择。 在薄伯时代,释译派非常明显占了上风,拟译不再被纳入翻译的正规,直译则一再受到抨击。 威廉.米克尔William Julius Mickle:他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少数几个乐于知道作者确切话语的人”,而是为了“译出一首能在英语中站得住脚的诗”;“只有诗人才能译诗”。 约瑟夫.特拉普Joseph Trapp:对某些题材翻译必须两种观点来看,“诗的思想和设计是原作者的,但诗中的语言和作诗特征则是译者本人的。

他与布雷迪N.Brady是主张用无韵体翻译古诗格律诗的代表。

威廉.柯伯William Cowper:新流派主要代表,18C下半叶著名诗人,不再只对薄伯说奉承。 他主张并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原则,代表不同的流派,因而在翻译史上站同样重要地位。 他以忠实原文为最高准则,强调扣紧原文,反对把英诗的双韵体用于译作中。 詹姆斯.麦克弗森James MacPherson:新流派另一主要代表,赞同柯伯。明确指出: 翻译荷马必须首先忠实于荷马,不能由译者随心所欲地选择诗体和措辞风格。

撒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8C英著名词典编纂家、诗人和评论家。驰名于世的是编著的《英国诗人传》介绍每个诗人的生平,对他们的作品做了概括性介绍。他认为: 1) 不同的语言按不同的原则构成的,

因此,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同样的表达形式不可能总是同样优美。

2) 大凡洗练的语言都会有不同的风格,能否译的成功,要看译者能否选择适当的风格。

18C翻译理论的研究虽有成就,但基本上没有取得实质性发展。18C末,翻译理论有突破。 乔治.坎贝尔George Campbell:他的观点是20C提出的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动态对等或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和风格比较stylistique comparee等理论的先导。 他对《圣经》语言希伯来语造诣很深,从原则上分析了希伯来语的简洁特征。在翻译中,译者也必须相应的采用结构简单的句子,以便正确的再现原作的风格。 他在翻译理论上的突破主要表现在: 1) 对翻译的作用和目的进行了说明。

2) 对翻译的实际过程与技巧进行了描写和分析。 3) 对目的和技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评论 同时,他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 1) 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意思

2) 在符合译作语言特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移植原作者的精神和风格 3) 使译作像原作那样自然、流畅。

这三大原则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然而事隔一年,1790年英国出版《论翻译的原则》专著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书中也提出了三项原则,与坎贝尔的如出一辙。 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研究非宗教作品的翻译,涉及范围更广。 在《论翻译的原则》中,首先给所谓“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认为在“优秀的翻译”中,“原作的有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接着,泰特勒一句这个定义提出了翻译三原则: 1) 译作完全副写出原作的思想。

2) 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 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首先,译者要完全副写出原作的意思,就必须精通原作的语言,并十分熟悉所译题材。 其次,译者必须具有很快辨认原作风格特色的本领,译者要模仿原作风格和手法。

第三原则是翻译工作中难度最大部分,译者与画家,从事临摹但程度却不尽相同。要使译文

忠实有文采,译者“必须既用原作者的灵魂,又以他自己的发音器官来说话”。

他指出,忠于原作思想,往往需要偏离原作的笔调。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因笔调偏离思想。 他的著作另一主要特点是精辟的论述了文学风格和译诗这一传统艺术。 他还提出了习语的翻译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习语有时是不可译的。

最后,泰特勒还专门论述了优秀译者的标准问题。他认为,译者必须具备类似于原作者的才华,最优秀的译者能用原作者所用的题材进行创作。

泰特勒的理论标志着西方翻译史上一个时期的结束和另一个时期的开始。随着19C到来,西方翻译界除下了一种及其奥妙的思潮,人们认为“凡事不值得翻译的东西都不能翻译”。 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通过主要译作歌德的《海伦娜》等,英国读者了解到德国人

当中有一位天才作家,并认识到德国文学也有真正的研究价值。

爱德华.菲次杰拉德Edward Fitzgerald:从波斯语翻译Omar Khayyam的《鲁拜集》,是19C最杰出的、也是英国整个翻译史上最优秀的译作之一。他出版《鲁拜集》的主要贡献在于: 1) 他通过模仿原诗格律,为英语创立了一种新的诗体,该诗体由四行组成,每行为五个音

步,第三行不押韵。

2) 他使英国读者了解到东方国家的一些情调。

在19C,翻译中提出了衡量译作风格和准确性的新标准。就准确性而论,这一时期普遍采纳的原则是,必须再现“原文,整个原文,唯独原文”。可删庸俗,增脚注。但这一时期大部分译者实际使用的语言风格,由于讲究表达的准确性,而很难为当代读者所看懂。 19C下半叶,文艺界在荷马史诗的翻译问题上展开了著名争论,这场争论有两个特点: 1) 它是两位学者之间展开的,争论者指名道姓,相互发表严厉的批评和反驳,这是16C富

尔克和马丁就《圣经》翻译发生争论后英国翻译史上发生的又一场翻译大争论。

2) 争论者的措辞有时虽然偏激,使学术争论变得有点像个人恩怨之争,但争论始终是严肃

深刻的,它不仅涉及到荷马史诗的翻译问题,而且澄清了许多翻译的一般性理论和原则问题,提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

19C50年代,伦敦大学拉丁语教授纽曼,抱着为为一般读者译的目的,出版《伊利亚特》。阿诺德于1861年写《论翻译荷马作品》;纽曼不服,回《论翻译荷马作品的理论和实践:答马休.阿诺德》,阿诺德不让步,继而发表《再论翻译荷马作品:答弗朗西斯.纽曼》, 马休.阿诺德Matthew Arnold:从以下六方面提出自己见解: 1) 翻译荷马必须首先弄清荷马的特点。

荷马四大特征:语调轻快,文字清晰,思想朴素,风格崇高。 2) 要保留荷马的基本特征。 3) 译诗必须具有诗人的洞察力。 4) 译诗必须译的像诗。

5) 译作必须具有与原作相同的感染力。 6) 检验相同感染力的是学者而不是读者。 弗朗西斯.纽曼Francis W Newman反驳: 1) 荷马是古人,译时必须再现他是古人。“保留原作的所有特征乃是忠实于原作”。

2) 衡量译作的标准主要是一般读者而不是学者的反应。

3) 翻译是一种折中,原作越是杰出,译作越不能与之相比。因此,衡量译者的尺度不应是

“怎样的译者才是最完美的译者”,而应是“谁是缺点最少的译者”。

第四节 俄国翻译和普希金、茹科夫斯基、别林斯基

18C初,俄国进入彼得大帝时代。对瑞典几次胜利,版图统一,俄渐成欧最强盛国家之一。 彼得大帝改革,对外开放,积极交流,吸取文明。使18C成为俄翻译史上极为重要转折点。 该时期翻译活动开展的四个特点:

1)翻译活动得到皇室的支持; 2)文学家热心于翻译事业; 3)翻译工作有了一定的组织性; 4)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

崇拜西欧特别是法国文学,促使法古典主义文学影响了俄国—俄文学创作古典主义流派。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出现了一定的组织性,主要表现为:成立翻译协会,组织翻译竞赛。 1768年俄成立“翻译外文书籍协会”—专门翻译工作者协会,俄翻译史上最早专业组织。 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弗:俄第一位大学者和诗人,杰出语言学家和翻译家。纯洁化俄语—— 清理俄语词汇,在俄罗斯民族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接近口语、平易明白的文学语言。 不主张走极端,排斥一切形式外来语。容许改造成最接近俄语或最便于发音的形式存在。

18C俄国翻译家所持观点:翻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原著是创作,译著也是一种创作。对于原作的修辞特点,译者应尽力也能够再创造出来。该乐观主义及“适应俄国口味”的风气,引起了翻译实践中的自由主义。18C末过度到19C,在多人译作上有所反应。19C 亚历山大.普希金:俄罗斯最伟大的人民是人,19C俄国文学界的杰出代表。

1) 译者在选择原文材料上必须有自己的主张,不能人云亦云,受别人思想的支配。 2) 译者在处理原著的过程中,应当享有充分的自由。活译派

普希金翻译实践不死口字眼的活译原则,但有时过于灵活,跳出翻译圈子,成了17C英德莱顿所说的拟译。

活译功绩:他的译笔明白流畅,纯朴自然。不仅在创作而且在自己各个时期的译作中,

创造性的运用了俄罗斯活的语言,使其达到高度完美的境界,从而创立了 罗蒙诺索夫半个世纪前倡导的那种标准而且出色的俄罗斯文学语言。

3) 原著独具的特色,译者必须尽量保留。 传译的方式可保留原始的特殊格式,也可以是重视原作的言语特点,还可以是加注说明。 瓦西里.茹科夫斯基:普希金同时代诗人和翻译家。俄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抒情诗人” 1) 茹科夫斯基经历了一个由“拟译”到翻译的过程。

2) 茹科夫斯基认为,译诗应当比译散文享受更大的创作自由,因为“散文的译者是(作者

的)努力;诗的译者是(作者的)敌手。”

3) 茹科夫斯基在选择原文材料时提出一个重要观点,该观点在17C英国甚为流行, 即译者与原作者之间,必须存在一种“友谊”,译者只应该选择那些与自己气质、 世界观接近的作品,而不去译那些与译者本性相去甚远的作品。

米哈依农.莱蒙托夫:衡量译品好坏,首先取决该译品作为俄语作品在文学上有无充分价值。

19C中期俄文学中政治思想斗争日益激烈,围绕艺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艺术而艺术”。 前原则是革命民主派,后口号是复古反动贵族和膜拜西欧资阶的资产阶级自由派--翻译选材 最大区别:革命民主派立足于从整体上再现原作的特点,多半采用使译作接近读者的活译法, 资自由派反其道而言之,翻译并不“自由”,应注原作形式细节和特点,用直译。

某种意义上,费特的逐词死译法因其极端性和独特性在19C俄国翻译史占据显著地位。 阿法纳西.费特:19C中叶“纯艺术”派诗人典型代表。逐词死译法;艺术作品与人民无关,

诗歌创作不应接触“粗俗”的现实。自觉地形式主义者

整体上看,19C中叶占统治地位的非形式主义,而是A.K托尔斯等遵守的折中主义原则,即在忠实或准确性不致损害原文艺术印象的地方尽可能逐次翻译,翻译的主要应当是印象。 维萨利昂.别林斯基:俄国革命民主时期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其论点 1) 无论原作或译作都必须内容充实。

针对选择原文材料而言。他认为译者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内容丰富的作品作为翻译对象。 2) 忠于原文在于忠实于原文精神,而不是原文字面。

与普希金一样,坚决反对逐词死译,认为各种语言既然有各自的特点、性质和措辞手段,在翻译原文某一形象或句子时,有时必须加以改动,才能正确地传达原文意思。 强调理想译文应做到:A.不任意增删修改原文;B.充分保持原作特点,甚至其缺点;

C.充分代替原作,使读者通过译作能真切,毫无出入的了解 外国作品,有可能对原作做出正确的欣赏和评论。

3) 翻译艺术作品,译者本身必须是艺术家。

19C其他优秀理论家的集成和发展,谈论最多,最具有代表性观点: 1) 关于原文材料的选择:

认为,译者选择原作材料,必须在思想和艺术上有较高要求,翻译介绍优秀代表性作品。 2) 关于翻译目的:

赞同别林斯基,认为翻译目的是为读者服务。这里“读者”是不懂的原作语言的读者。 使一般不懂原文的读者也能正确的感受到原文思想和艺术价值。 3) 关于翻译方法:

反对逐词死译或形式上过分接近原文,以免破坏语言明确性和正确性,损害译文准确性。 较自由的处理原文、对原作精神不任意修改、原作总内容生动正确的加以表达的活译法。 总之,自普希金到皮沙列夫等人见解不同于西欧翻译理论传统,重要性在于用先进思想阐明: 1) 翻译作品首先应该注意思想内容和文学价值。 2) 好的翻译必须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 翻译应该为读者服务,注意译文的人民性。

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史上,翻译理论第一次明显带上了革命思想色彩。 19C后期俄翻译主要特点在于翻译实践的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大。

第六章 现当代翻译

进入20C以来,大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划线。战前将近半世纪称现代,战后称当代。

第一节 现代翻译概貌

这一时间翻译特色概述:

1) 在古典作品的翻译方面,翻译家们不再强调原作的风格高雅,而把译文必须朴素通顺、

准确当做衡量译作的标准。

2) 翻译的重点,很明显地突出对近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北欧各国作品的译介。 康斯坦斯.加尼特Constance Garnett:为数不多的以翻译作品获得文学家地位的人物之一。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