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试卷答案

重(2分),是确定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对环境污染贡献顺序的特征量(1分)。

2、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1分),引起水体藻类大量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致使其他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2分)

理解基本正确,但表述不妥者酌情给分。

3、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的污染物(1分),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1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1分)称为光化学烟雾。

4、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1分),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2分)。

5、半衰期:土壤中的农药(1分)因降解等原因(1分)含量减少一半(1分)所需的时间。 6、噪声:凡是不需要的(1分),使人厌烦(1分)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影响(1分)的声音都是噪声。

7、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2分),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物。(1分)

8、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3分)。 9、土壤环境背景值:在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环境(1分)中污染物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2分)称为土壤环境背景值。

10、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2分),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分)。 三、简答(共4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固体废物的危害。

污染水体(1分),污染大气(1分),污染土壤(1分),影响环境卫生(1分),处置不当(1分),有害固体废物泛滥(1分)。

2、用图例的方式说明河流水对污染物的推移、分散和衰减过程。 图略(3分)。

说明:推流迁移只改变污染物的位置,而不改变其总量和浓度(1分);分散作用改变了污染物的浓度但不改变其总量(1分);衰减过程既减少了污染物的浓度同时也改变了的总量(1分)。

3、简述土壤胶体的性质。

(1)巨大的表面积和表面能(2分), (2)电荷性质(2分),

(3)分散性和凝聚性(2分)需加以解释才能得满分,否则每小项只得1分 4、简述不同温度层结下的烟型及其特点。

气温层结不稳定时,烟型为翻卷型(波浪型)(1分);气温层结在为中性时,烟型为锥型(1分);气温层结为逆温层时,烟型为平展型(1分);烟流下部是稳定的大气,上部是不稳定的大气时,烟型为上升型(屋脊型)(1分);下部不稳定,上部为逆温层时,烟型为熏蒸型(漫烟型)(2分)

四、计算题(共1题,共6分)

c?分)

cpqp?chqhqp?qh?kx86400u81.4?19440/(24?3600)?6.16?6??8.88mg/l(3

19440/(24?3600)?6?0.3?1000086400?1ct?c0e?8.9?e?8.58mg/l(3分)

公式写对,但结果算错者每项只得2分,最终结果必须保存两位小数。 五、论述(共1题,共16分)

论述酸雨形成的原因,分析其危害并提出相应对策。

1. 酸雨的形成:大气中含有一定的致酸物质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硫化氢等。这些酸性气体在大气中经历扩散、转化和输运以及被雨水吸收、冲刷、清除等过程。气态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在大气中可以氧化成不易挥发的硝酸和硫酸,并溶于云滴或雨滴中,成为降水成分,最后降落到地面形成酸雨。二氧化硫的氧化主要是利用尘埃中的锰、铁等金属作为触媒剂,放热氧化为三氧化硫,再与水结合生成硫酸。二氧化硫也可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硫的化合物最终生成硫酸盐沉降到地面。一氧化氮可以氧化成二氧化氮、亚硝酸和硝酸。二氧化氮可转化成硝酸和过氧硝酸。各种氮氧化物最终生成硝酸铵盐,随降水沉降。(3分)

2.酸雨的危害:

(1)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危害。酸雨会使湖泊变成酸性,水生生物死亡。酸雨危害水生生态系统一方面通过降低湖水PH值导致鱼类死亡,另一方面由于酸雨浸渍了土壤,侵蚀了矿物,使铝元素和重金属元素沿着基岩裂缝注入附近水体,影响水生生物生长或使其死亡。(2分)

(2)对陆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不仅对森林产生危害,并且对土壤也产生危害。酸雨可导致树林根系严重枯萎,致使树林死亡;可导致土壤PH值下降,土壤酸化,土壤贫瘠等。(2分)

(3)对各种材料的影响。酸雨加速了许多用于建筑结构、桥梁、水坝、工业装备、供水管网、地下贮藏、水轮发电机、动力和通讯电缆等材料的腐蚀。(2分)

(4)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酸雨对人体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酸雨使地面水变成酸性,地下水中金属量也增高,饮用这种水或食用酸性河水中的鱼类,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2分)

3.防治酸雨的综合对策

(1)一般性措施:使用低硫燃料和改进燃烧装置;烟道气脱硫脱氮;控制汽车尾气排放。(3分)

(2)我国的对策:降低煤炭中的含硫量;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2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 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 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4. 永久性听力偏移:

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 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 堆肥 )和( 焚烧 )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 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 山谷风 )和( 海陆风 ) 。

6.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 ),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 赤潮 )。

6. 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

四、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A.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F. 噪声污染

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三湖”、“两区”、“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A C D )。

A 淮河 B 黄河 C 海河 D 辽河 E 长江 E 松花江 3. 噪声作为一种公害有以下特征即(A B D E) A、主观判断性 B、多发性的 C 对人的危害性小 C、无残余物质需要处理 A. 55 A.铅

D、局部的

D. 65 E. 45 F. 40

D.铬 E.铜

4. 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A E )。

B. 60 C. 50

B.镉

5. 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重金属( B )的食物而引起的病变。

C.甲基汞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O2、CO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阴天、小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污染物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类似这样的事件发生过多起,最典型的当属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首都伦敦的SO2烟雾中毒事件。

②氧化型(汽车尾气型):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一次污染物主要为NOx和HC、生成的二次污染物为O3、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脂。发生在光照强烈的热带、亚热带(副热带高压控制区)、8~9月中午或午后阳光强烈时。最典型的当属1965年前后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2.食品污染的途径和类别有哪些? (1)污染途径:

①作为食品原料的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物质进入其内部并积累起来; ②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过程中,受到污染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的玷污。 (2) 类别:

①生物性污染; ②化学性污染;

3. 简述在人口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出现的环境问题, 并提出你对这些环境问题出现的看法。 人类发展初期:消灭居住区周围的物种,引起食物短缺; 农业革命时期:土地破坏; 工业革命时期:环境污染严重; 电子信息技术时期:污染转稼问题.

不同时期出现的环境问题,说明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发展初期是依赖于环境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起到了改造和创造

世界的作用,建立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工环境,人类是环境的创造者;在人类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引起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问题,这也是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 噪声的影响及危害有哪些? (1) 噪声对听力的影响

人在听到强烈声音时会有耳朵发聋的感觉,首先出现的是“暂时性听阈偏移”或“听觉疲劳”;如果长年累月工作在强噪声环境中,听力就会永久丧失,这是噪声性耳聋, 即“永久性听阈偏移”; (2) 对睡眠的干扰

噪声会影响睡眠的质量和数量。突发性噪声比连续性噪声对人的危害更大; (3) 谈话、通讯和思考的干扰; (4) 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①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②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③对消化系统的影响;④对视觉器官的影响. (5)对动物的影响 (6)对建筑物的影响 5.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危害? (1)污染水体:

进入水体的途径:垃圾、废渣随雨水径流而进入地面水体;垃圾、废渣中的渗漏水,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体;细颗粒的垃圾、废渣还能随风飘扬落入地面水体,有些城市竟将垃圾、废渣直接倒入湖泊、河流或海洋造成更严重的污染,引起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2)污染大气:

进入途径:某些有机物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发生恶臭;细颗粒的废弃物、运输和处理废渣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粉尘,都可随风飘散;工业废弃物煤矸石含硫量达1.5%时会自燃,达3%以上就会发火,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 (3)占用土地:

固体废物不加利用时,需占地堆放。堆积量越大,占地也越多。据估算,每堆积1万吨废物,占地约需1亩。 (4)污染土壤:

工业废渣及污泥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医院、屠宰厂矿废弃物中的病原菌因废物堆放而带入土壤,使土壤遭受污染;在被污染的土壤上种植农作物,不但使土壤肥力下降,而且使作物富集有毒物质,然后通过食物影响人的健康。 (5)传播疾病:

不少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含有毒有害物质以及病原体,除通过水、气的媒介传播外,还通过生物来传播。目前我国90%以上的粪便、垃圾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倾倒,而且医院、传染病院的粪便、垃圾也混入普通粪便、垃圾之中,广泛传播肝炎、肠炎、痢疾以及各种蠕虫病(寄生虫病)等。 五、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什么?通过学习本课,以你身边的或家乡的某一环境问题为例,谈谈你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和建议。

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威胁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即人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使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得到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Fairness)

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的生活的愿望; 代际公平: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

(2)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