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实用标准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

(单选)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

(单选)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多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单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多选)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社会实践为认识不为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社会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单选)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多选)认识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单选)人类整体是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它包括地球上的人类总体,既包括现在的人,也包括历史的人,还包括未来的人。

(单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多选)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简答)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同一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单选)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 (单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文档

实用标准

(单选)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理学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第四,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单选)哲学上的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哲学认识论。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是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

(单选)第三,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在认识上,唯物论都是反映论,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是机械的。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单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单选)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多选)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单选)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多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

(多选)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认根源。 (多选)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二,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二、(单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单选)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把第一次飞跃获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论述)认识的反复性原理。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先是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单选)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多选)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从客体方面来考察,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单选)每个时代的人的第一次具体的认识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单选)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属性 (简答)简述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

文档

实用标准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就是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简言之,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单选)检验真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单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生、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真理观上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

(单选)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相互依存。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多选)在哲学上有两个对待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的错误态度,即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多选)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第一种,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如在我国古代有人提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第二种,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标准,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到得检验。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单选)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多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表现在: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多选)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真理具有指导实践、再认识、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一、(单选)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单选)思想路线,是指一个阶级与其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

(多选)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单选)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单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单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单选)实事求是最早出现于东汉班固《汉书》中的《河间献王传》,文中写道:河间献王“修书好古,实事求是。”

(单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文档

实用标准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认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单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多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多选)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论述)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

(1)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续社会的发展。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2)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多选)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简答)(单选)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续社会的发展。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合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单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多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方式和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单选)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质。 (多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发平可能较低,与此相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高;

第三,(单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文档

实用标准

(多选)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简答)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简答)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单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多选)生产关系包括三项内容: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 (3)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单选)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个类型。这两大类型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段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③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A,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B,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一种客观过程,但却不是纯粹自发的过程,而是自发过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2)生产关系的作用于生产力

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从连续的动态过程来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后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

文档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