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写作 学习缩写 教案

主备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课题 教学 知识与能力 学习缩写 审核人所在学校及姓名 课型 新授 一、二课时 目标 重难教学重点 点 教学难点 教法学1、了解缩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作用、缩写形式。 2、通过书写训练,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思路的能力。 3、通过缩写训练,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理解、概括和表达的能力。 学习缩写的基本要求及方法。[来源:学_科_网] 将学习缩写的基本要求及方法运用到写作中,通过缩写训练,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理解、概括和表达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法 讲解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法 备 教 学 设 计 一、示标导入 言辞间最难得的就是给人一种明快、简洁的感觉,滔滔不绝,妙语连珠是本事,但言语精简,字字珠玑同样难得,今天我们进行写作指导-----学习缩写,使语言变得精炼。 二、查学诊断 教师活动:明确缩写的概念 1、什么是缩写? 明确:缩写就是在保持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压缩字数、篇幅,把一篇长文章变成短文章。 2.缩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缩写训练,可以检验我们对文章内容要点和思 多媒体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路的把握程度,还能提高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 导学施教 【写作导航】 缩写是在保持中心思想、保留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压缩。 (一)缩写的基本要求: 第一,突出要点。要在认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原文的主旨和内容,理清思路和结构,突出原文的要点。缩写不能加入新的内容,不能写成读后感。 第二,适当概括。可遵循“保留主干,删除枝叶”的原则,恰当概括文意或摘取原句,使内容更集中,表达更简练。 第三,文气连贯。缩写后的文章应是原文的缩微呈现,要将保留的内容和压缩后的句段连缀成篇,上下句、前后文的文气保持连贯、畅通,语言流畅。过渡自然,不能写成段落提纲。 (二)缩写的形式有哪些?缩写有多种形式,如梗概、摘要、提要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缩写类型,不管什么形式的缩写,都要保持原文的风貌。 缩句练习一: 1.削枝存干,具体描写概括式。 (1)如: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 缩后:女教师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 (2)又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我笑出了声音。 缩句练习二: 人物语言概括式。 如: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缩后:瑞恩说他要攒钱买钻井机,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记叙文的缩写,要抓住原文中心,按原文的结构顺序,保持情节完整,对情节进行必需的概括,还要注意保留关键词语。删去细致的描写。 议论文缩写要抓住原文的中心论点,保留分论点和主要论据,体现原文的论证层次。 说明文缩写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的本质。 不论缩写哪种体裁的文章,都要紧紧抓住原文中心,尽量用原文中的语言,必须是结构完整的短文,而不是东挑一句,西抄一句的摘录式的段落提纲。当原文删除后,不连贯时,要用必要的话联缀,做到文字连贯通顺。 缩写是在中心思想、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把长文缩成短文的一种删繁就简的训练形式,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作文训练。我们经常看到的文章提要、电影简介、小说梗概等都属于缩写。在写作时,切记不要大段大段地照抄原文,还要注意不能头重脚轻,要选好舍取的材料,要注意训练自己快速筛选材料的能力。 (三)用心默读《谈骨气》原文,将原文和缩写文对比,你发现什么内容没变,什么地方变了,怎么变的? 范文示例《谈骨气》 作者: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