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 5/3 选择 9/2 1. 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
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 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 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 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 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 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
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
(或阶级) 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对
它规定着所培养
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德育影响, 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 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 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 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 锻炼结合起来, 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 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 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 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 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 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 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 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 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 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 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
和。
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
把认识付诸行动, 使
1
16. 慎独: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二、辨析题 4/5
1. 自古以来就有“德育”之说,德育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古代,并无“德育”之说,所有的“教育”即是德育。到了近代,教育制度中才有 了德育、智育、体育的分野。 )
2. 德育功能等同于德育价值。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 概念不同 2. 反映对象不同 3. 影响变化的因素不同×
4. 德育功能按其作用方向可以划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5. 德育能生产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创造出新的道德文化形态。√ 6. 德育目的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7. 德育原则在什么程度上反映德育规律取决于人们对德育规律的认识程度。√ 8. 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
9.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看就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10. 德育的本质是育德。√
11.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目标要求学生得到的发展实际的矛盾。
12. 道德从根本上说就是指人的品德。√ 13.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
14. 在学生获得道德观念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5. 德育内容具有稳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内容也不会发生变化。× 16. 德育方法主要是指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 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
17. 德育主体最根本的是指受教育者。×
122,
(从事德育实践活动的人,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三、简答题 4/8
1. 德育学原理的理论体系
( 1)德育学原理存在的“可能性”问题; ( 3)德育应该“干什么”的问题; ( 5)德育“由谁进行”的问题;
(2)德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4)德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问题; (6)德育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
( 7)德育究竟“如何进行教”的问题;(8)德育最终“教如何”的问题;
( 9)德育自身如何不断得以“优化”的问题;( 10)德育自身的“发展与变革”问题。 2. 德育学原理的研究价值
( 1)科学阐释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
( 3)强化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沟通与联结 ( 4)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和热爱德育工作的思想。 ( 5)有助于总结德育工作经验,提升德育研究能力。 3. 德育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 1)教育者:主导作用 ( 2)受教育者:主体作用( 3)德育内容:依据或中介 ( 4)德育方法:桥梁( 5)德育目标:最高追求( 6)德育环境:基本支撑
(2)实现对个人化德育经验的批判与超越
2
4. 贯彻生活化德育理念的基本要求。 ( 1)在性质上:凸显生活性;
( 2)在目的上:实践道德生活;
( 3)在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 ( 4)在方式上:通过实际的生活; ( 5)在师生关系上:强调主体间的对话
5.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1)德育能够改变人性,使人成为人;
( 2)德育能够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人的发展定向;
( 3)德育可以改变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让人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更加的顺畅;( 4)德育可以培养人的道德人格,使人顺利地实现道德社会化; ( 5)德育可以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道德智慧。 6. 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
(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 4)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发展的过程; ( 5)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7. 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 1)知、情、意、行具有相对独立性; ( 3)知、情、意、行具有不平衡性;
( 2)知、情、意、行具有辩证统一性;
(4)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8. 简述作为德育主体的教育者应该具有的道德素养。( 1)遵纪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9. 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 1)德育目标;( 2)德育内容; (3)德育原则; ( 4)学生的年龄特点; (5)德育的主客观条件。 10. 德育方法运用的基本原则 ( 1)坚持启发性指导思想
( 2)贯彻综合性与灵活性原则
( 3)重视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 5)重视明示教育与暗示教育的统一 ( 4)加强品德规范教育与品德能力教育的结合 11. 简述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 1)区别:本质不同;客观性不同;阶级性不同; ( 2)联系:德育规律是德育原则制定的理论依据;德育原则则是德育规律的客观反映和具体体现。
12. 简述德育目的与德育功能之间的关系。
( 1)区别:首先,德育目的讨论的是德育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而德育功能探讨的是德 育能够做什么的问题。 其次,德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和价值取向性; 而德育功能则是客观的和中立的。
( 2)联系:第一,德育目的是德育功能的动因和指针;第二,德育功能包涵德育目的;第三、德育功能是制定德育目的的重要依据,德育目的是实现德育功能的手段。
13. 主体性德育理念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 1)道德的主体性本质;
(2)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
( 3)符合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 (4)对传统应试教育的批判。 14. 人性化德育理念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 1)对传统德育“无人化”现象的批判; (2)自然主义教育学说的奠基; (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支撑; ( 4)体谅关心、关怀和关爱德育理论的倡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