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积石山县积石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积石中学2014—2015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

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在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来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存在于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为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4、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B、而听细说 细:谗 .C、沛公起如厕 如:像 .D、度我至军中 度:估计 .5、对下列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立而饮之 “而”,连词,表修饰 .B、覆其盾于地 “于”,介词,对于 .C、以待大王来 “以”,连词,表目的 .D、公为我献之 “之”,代词,它 .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羽得知樊哙身份后,对其无礼举动并不介意,还赐酒赐肉给他。

B、樊哙吃了生猪腿,然后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帮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很投项

羽居功自傲的脾气。

C、樊哙闯帐不仅表现了他的勇敢,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智谋,他的指责句句有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