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部地区城市群城市流分析
作者:甘金龙
来源:《商业时代》2010年第20期
◆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 :城市流强度反映了城市对外联系与辐射的能力。本文以中部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流强度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了中部三大城市群各主要城市对外联系和辐射能力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在中部城市群第三产业产值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在城市与外界的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据此本文提出了促进中部城市群改善和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群 城市流 影响因素
城市流是指城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空间流在城市群内所发生的双向或多向的流动现象,是城市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形式。我国具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性的城市群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群。就中部地区而言,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较快。城市之间各种要素流动加速,竞争与合作并存。分析城市间城市流的大小可以反映城市辐射和集聚能力、对外开放性等,有利于促进城市间相互合作,整合与提升城市群的发展。 文献综述
朱英明、于念文(2002)选取第三产业的7个主要外向服务部门作为测度城市流强度的指标,对沪宁杭城市间城市流强度进行了研究。张虹鸥、叶玉瑶等(2004),李桢业、金银花(2006),朱华友、蒋自然(2008)选取了同样的指标体系分别对珠三角城市群、长江流域城市群经济带、浙中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上述学者研究的地域都集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结构偏重于第三产业,所选取的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区域经济特点,结果也较为准确。
同时学者们在对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流强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创新性发展:朱顺娟、郑伯红(2009)在对长株潭城市群,王海江、许传阳(2007)在对河南省城市流强度和结构的分析中,根据东中部地区经济结构的不同,在第三产业的7个主要外向服务部门的基础上增加了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些行业部门,如制造业。张建、周秉根等(2009)利用城市流强度来对安徽省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进行划分,并作对比分析,证明城市流理论对城市规模等级的划分是实用的、客观的、全面的一种科学方法,且能为政府提供相关理论支持。
城市流强度模型
城市流的公式为:Fi = Ni Ei(1)
Fi为i城市流强度,Ni为第i城市的城市功能效益,一般以从业人员人均GDP表示;Ei为第i城市的城市外向功能量。
而某城市是否具有外向功能量Ei,主要取决于该城市某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商。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区位商Lqij公式为: (2)
式中,Gij为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数量;Gi为i城市总从业人员数量;Gj为全国(或城市所在区域)j部门从业人员数量;G为全国(或城市所在区域)总从业人员数量。
若Lqij1,则i城市j部门存在外向功能,即j部门在i城市中相对于全国(或城市所在区域)是专业化部门,可以为城市外界区域提供服务。因此,i城市j部门的外向功能为: Eij=Gij- Gi?(Gj / G) (3)
而i城市m个部门总的外向功能量为: (4)
本文用人均从业人员GDP表示i城市的功能效率Ni = GDP / Gi,因此,i城市的城市流强度为:
Fi = Ni?Ei=(GDPi /Gi)?Ei=GDPi?(Ei /Gi) =GDPi?K i (5)
Ki为i城市外向功能量占总功能量的比例,反映了i城市总功能量的外向程度,称之为城市流倾向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实证分析
(一)测度指标的选取
吸取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成果,鉴于中部地区经济水平与东部沿海有较大的差距,经济结构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也有所不同,更偏重于第二产业。本文在分析城市流时所选的指标中加入了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以此在分析中引入第二产业对城市流的影响。 第三产业包括金融业、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广播等行业。社会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教育文化广播包括教育业和文化、体育、娱乐业。
(二)外向功能量分析
根据公式(2)本文测算了2007年中部三大城市群各城市主要部门城市区位商,在此基础上,利用公式(3)和公式(4),测算出各城市的主要部门的外向功能量Eij(Lqij
从表2中可以看出,武汉、长沙、郑州的外向功能量Ei分别为19.29,8.98与7.30,说明这三大城市在中部三大城市群区域联系中的突出地位,是各自城市群的区域中心城市,辐射能力较强,而平顶山、许昌、鄂州、咸宁的外向功能量Ei较小,辐射能力较弱。
在外向功能量的构成中,武汉、长沙、郑州、湘潭的建筑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湘潭的外向功能量的构成中将近85%,武汉的外向功能量的构成中近60%是由建筑业产生的,这与这些城市处于发展建设时期,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关。从外向功能量的构成可知,中部三大城市群各城市的经济结构仍偏重于第二产业。 (三) 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分析
根据公式(5),本文测算出2007年各主要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Fi和城市流倾向度Ki(见表2)。
从表2中可知,2007年中部三大城市群武汉的城市流强度值最高,其次是长沙、第三是郑州,这三大中心城市对整个区域的发展起辐射和带动作用。这三大中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与同期的东部城市群中心城市如上海、广州相比差距很大,需要进一步加大发展外向型行业,提高城市的城市流强度,提高自身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城市流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