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试卷2015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卷(开卷)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要求有哪些?(10分) 答: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

2、实施主体自控策略,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3、通过说课和微格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4、实施教学策略训练,提高教师教学策略技术; 5、运用教学反馈技术,注重教学反思训练。

二、简述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及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意义。(15分)

答:(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

(2)、实施主体自控策略,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3)、通过说课和微格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4)、实施教学策略训练,提高教师教学策略技术; (5)、运用教学反馈技术,注重教学反思训练。

三、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特性和教学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网络电视媒体说明其基本特性。(15分)

答: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教学功能和特性:不同的媒体,使用了不同的符号 来传达信息,并刺激受者的不同感官,因而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功能 和特性各不相同。分析各种教育技术媒体的教学功能与特性,有助于我们在 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编制、选择和使用教育技术媒体。

1.呈现力。呈现力是指媒体呈现事物信息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空间特征:指事物的形状(点、线、面)、大小、距离、方位及影调和色调等。 (2)时间特征: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出现频率、节奏快慢等。

(3)运动特征:指事物的运动形式(平移、旋转、滚动)、空间位移、形状变换等。 (4)颜色特征:指事物的颜色与色调属性。 (5)声音特征:指事物运动时发出的音响属性。

不同的媒体对事物的空间、时间、运动、颜色、声音特征的呈现能力是不同的。 如:电影、电视具有极强的信息呈现能力,表现在:

A.能呈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动向。即能表现事物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等一连串的流程,能很好表现事物的运动特征(运动形式、空间位移、相对关系及形态变化)。

1

B.调节事物与现象所包含的时间因素。可化快为慢、化慢为快,如利用高速摄影(上千幅画面/秒)然后按正常速度放映,可以观察到火箭上天、导弹发射等难以观察到现象。又如通过慢速摄影(1幅/小时),正常速度播放,就可以看到花卉的快速开放、生物的生长发育。还可通过影视的特技功能,进行时间的过渡,如利用淡变转换季节;利用画面的组接技巧表现先后顺序、出现的频度、节奏快慢等时间特征。

C.调节事物与现象的空间因素。可以通过镜头的运动,有效地表现出事物的形态、方位、立体感等空间特征,还可进行放大和缩小处理,突出某种事物。

D.能呈现颜色和声音特征。 电影、电视的弊病在于内容瞬间即逝,不利于学生细心观察和思考幻灯投影媒体利于呈现事物的空间和颜色特征,静止的画面易让学生细心观察和思考,但不易表现事物的时间、运动和声音特征。 广播与录音媒体是借助语言、音乐及音响来呈现教学信息的,具有很强的声音和时间特征,但对空间、运动及颜色特征的描述是不具体的、抽象的。

2.重现力。指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现信息的能力。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广播是受同时性限制的媒体,即传送和接收应同时进行,而且内容瞬间即逝,难以重现;录音、录像、幻灯、投影及计算机媒体,可以按教学需要反复重现教学内容,故重现力强。 3.接触面。指把信息同时传送给接收者的范围。按范围大小又可分为有限接触和无限接触。 无线电和电视广播以及计算机网络能把信息传递到广阔的范围,是一种无限接触;而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等,只能在有限的教学场所进行传送。

4.可控性。指使用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易程度。 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及计算机都比较容易操纵,适合于个别化学习。广播和电视广播,使用者只能按电台的播出时间去视听,难以控制。

5.参与性。是指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特性。可分为行为参与和感情参与。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学习者可以自行控制学习过程,是一种行为和情感皆参与的媒体。广播、电影、电视、录像,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反应,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参与。幻灯、投影媒体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程度,组织教学活动,且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利于教师和学生在行为上参与媒体的活动,使学习步步深入。

四、请写出多媒体及多媒体技术的定义。多媒体技术的特征有哪些?(15分)

答: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信息交互的技术,又称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有:

(1)信息媒体的多样化和媒体处理方式的多样化。 (2)集成性。 (3)交互性。 (4)实时性。

2

五、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15分)

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容主要有:多媒体素材的开发、网络课程的设计、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专业资源库的建设、网上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演示的工具。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等。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使计算机代替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实现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

(2)、主体交流的媒体。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

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

(3)、资源环境的生成。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就会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而且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论述题:(30分) 1.什么是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就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 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 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规 划过程。

2.授导型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由哪些环节构成?

答:授导型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含: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策略的制定以及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方面。

3.结合你的教学实践叙述一节课的设计过程。

答:下面我就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述一节课的设计过程: 1、分析、确定单元目标

(1)分析学生、课程学习的特点 (2)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2、界定问题、主题

(1)问题/主题/项目的确定应与单元目标一致,具有趣味性、吸引力和挑战性 (2)应当反映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或法则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