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2012年新任教师统一招聘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考前必做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內。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 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晨和晚上所受到的
干扰是( )
A.双重抑制 B.前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倒摄抑制
3.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 ) 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操作整合 D.原型内化
4.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来说,动机强度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倒U关系 D.无关系 5.对( )的探讨,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方向。
A.教师的教学 B.教师的课堂管理 C.学生的学习活动 D.教师的心理 6.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问题 B.教育价值 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
8.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9,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10.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和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许觔了广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11.“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答案中,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代码填于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长时已忆包括( )
A.情景记忆 B.语义记忆 C.程序记忆 D.言语记忆 E.动作记亿
2.下列哪些属于注意的品质特征?( ) 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敏捷
C.注意的稳定 D.注意的分配 E.注意的时间
3.学习策略包括( )
A.资源管理策略 ; B.强化策略 C.认知策略 I).复述策略 E.元认知策略
4.一般认为,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要经历几个阶段,它们是( ) A.顺服 B.依从 C.行动 D.认同 E.内化
5.我国学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包括( ) A.知识学习 B.动作技能学习
C.心智技能学习D.社会生活规范(品德)学习 6.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使学生能( )
A.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 B.进行自我管理 C.投入到学习中去 D.安静和驯服 8.个人内差评价的特点是( )
A.可以用合格或不合格来表示 B.可以了解学生的进步 C.可以了解学生的强项和弱项 D.可以借用相对评价的方法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常认为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_________两类。
2.知识学习的类型有_________、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一般来说,动机具有_________ 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_________ 5.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学习量为_________时学习效果最佳。
6.斯金纳等行为主义者认为,动机是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7._________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 的教育理论 : 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8.“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_________ 和_________ 。
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_____ 之间的矛盾。
10.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_________和_________。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___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学是有一定程序结构的,按照加涅的观点,存教学中需要完成哪几大教学事项? 2.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有那些? 3. 简述现代教育评价的显著特点。
4.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五、论述题(本题共l小题,共15分) 1.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 A[分析]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
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画重点就是利用选择性的一种做法。
2. D【分析】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和具体化。抽象,是指
在思考中抽出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并舍弃其他属性。
3. D【分析】心智技能的形成经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三个阶段,其中原型内
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4. A【分析】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两者成正
相关,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强度越高,学习就越努力,越积极。但这并不能说明学习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果也 ,越好。学习动机强度和学习效果呈“倒U”型关系,即过高或过低的学习动机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5. C【分析】略。 6. c【分析】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
德行力。其中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智力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和支配行为的力量。题于中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的就是道德意志。
7. A【分析】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8. B【分析】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l)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热爱
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9. C【分析】教育评价就其目的的不同,通常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
类型。“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两个概念是由斯克里文在其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来的。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是否合格。
10. C【分析】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1. D【分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樹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
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学而时习之”就是学到了知识并不断地去温习它。
12. A[分析]略。 二、 多项选择题
1.。ABCDE【分析】长时记忆的类型:一类是程序性记忆或技能性记忆,另一类是陈述件记忆或事实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对程序性知识的记忆,即知道如何做,这些记忆通过动作来表达;陈述性记,亿又可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2..ACD【分析】注意的品质特征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3..ACE【分析】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4..BDE【分析】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5.ABCD【分析】心理学在传统上把学习划分为技能学习、记忆学习、思维学习和态度学习件;樊。闰学者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规范的学习四类。也有人把它划分为三类,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规范的学习。 6.ABCD【分析】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等四个方面。
7.ABC【分析】课堂管理的目标:(l)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首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