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一、 两种研究倾向 界定 强调重点 理解行为的途径 首要目标 方法 心理学取向 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 个体 分析状态和人格等 预测行为 以实验为主兼调查 社会学取向 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如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 团体和社会 分析社会变量(地位角色) 描述行为 调查与参与观察 二、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几个较具影响的界定 Allport(1968):是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的学

Myers(2002):是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Baron(200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

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

金盛华(2005):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研究取向与侧重点 研究方法 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着眼于社会本身,注重社会、群体 着眼于社会背景下的个人,关注结构、功能变化等问题 社会相互作用对人的影响 社会调查法 相关性研究 人格心理学 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 个性的结构等 个体差异 有关人的行为的基本理论探索 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注重因果关系的揭示 社会心理学 人在社会情境下的行为 在某一社会情境下的共性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社会心理 与行为问题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 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行为研究 二、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研究对象 研究着眼点 研究层面 三、社会心理学与人类文化学 研究对象 人类文化学 不同文化背景下或同一区域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的行为比 较研究 社会调查法 资料分析 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

一、社会心理发展 二、社会认知 三、社会互动 四、社会影响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9世纪上半叶)

●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代表人物:孔子、孙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推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直接原因:

19世纪下半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人口增长、犯罪增加、竞争、失业) ●1897,鲍德温创造“社会心理学”提法

二、产生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 3个重要事件,4位重要人物 ●1、1908 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出版《社会心理学》

●2、1919冯特完成十卷本《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 ●3、1924 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教材 三、迅速发展期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 ●后现代思潮的影响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

1、S.P应该也确实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 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人类行为的普遍特征; 3、最可靠的方法是实证法;

4、可以建立一套可靠而中立的真理 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原则的变化:

1、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 2、无法在研究领域里找到普遍性规律; 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人思维的工具;

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值得怀疑。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趋势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美国——注重现实问题,指向应用

欧洲——注重问题的提升,指向理论建构 二、我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大陆 1982年后才得以发展

台湾 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面子问题,中庸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结合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个性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异同 3、举例说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4、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5、收集资料深入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 强化导向的SP理论

一、强化理论溯源

二、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 强化 模仿 三、社会学习理论:注意 保持 复制 动作再现 四、社会交换理论

人际互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 收益≥代价 关系 维持 收益<代价 关系 破裂 收益≥ ≥ ≥代价 内心不安 收益< < <代价 愤怒

第二节 认知导向的SP理论

一、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1957) (一)基本假设

1、认知因素间的三种关系:相互无关,一致的认知,不一致的认知

2、假设:意识到认知间的不协调是令人很不舒服或讨厌的;因此人们产生了减少失调感的 动机

(二)认知失调的条件

1、逻辑的违背;2、文化价值冲突;3、观念层次冲突;4、新旧经验的矛盾 (三)认知失调的程度

1、与某一认知的重要性成正比 2、失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比例 (四)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

1、改变不协调中的一种2、增加协调认知 二、社会同一性理论(Tajfel, et al., 1982, 1987)

基本观念: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

三、自我类化理论(Tajfel, Turner, 1982) 1、类化 2、社会类化

3、类化的作用——加强效应

4、自我类化理论——完成群体的高认同和高凝聚力

第三节 角色理论 (Mead, 1934;Cooley,1902)

一、基本观点:

●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和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由于这一理论的基础概念是角色,其基本原理也是借助与戏剧比拟来阐发的,故称为角色理论。

●认为人们是按照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去解释个人或群体的行为。 ●强调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定向作用 二、角色理论的来源

●社会学来源-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最初是由布鲁默(H.Blumer,1937)在一本由莎密特(E.P.Schmitt,1937)主编的《人与社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