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锐平同志在河谷组群发展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动员大会
上的讲话
(2013年3月30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今天,河谷两地干部齐聚一堂,共商组群发展大计,共谋两地人民福祉,充分体现了两地干部的政治胸怀和远见卓识,充分展示了两地党委、政府带领河谷百万人民携手并肩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的坚定信心。
推进河谷组群发展、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是“都市襄阳”城市发展体系的四个板块之一,最早提上议事日程,进展也是最快的。以今天的会议为标志,河谷组群发展、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大幕已经拉开。开工没有回头箭。今后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矛盾和问题,两地干部都要秉持博大的政治胸怀,以更大的胆识和智慧破解难题,推动河谷组群发展健康前行。
刚才,必雄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就推进河谷组群发展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市直各个部门和河谷两地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主要从认识层面讲三点意见。
一、河谷组群发展是遵循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
河谷组群发展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
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我们来讲,城市组群发展是一个新生事物,但从全国全球来看,早有成功的范例可供借鉴。我们要从两地的历史渊源、现实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充分认识河谷组群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从历史渊源看,河谷组群发展是遵循地缘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选择。老河口和谷城山水相连,习俗相近,两地文化融合渗透,风土民情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密切的经济联系。
一是两地曾多次同属一个行政区域。老河口古为阴国,因位于荆山之北而得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实行郡县制,设酂、阴二县,酂县故城与下阴相近,约在今谷城县固封山北(已没于汉水)。此后,郡、县设置多有变迁。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老河口被封为顺阳郡,“辖酂、阴、筑阳(谷城)三县,郡治设于酂城。”唐朝初期,“改阴城县为阴城镇,入谷城县。”明朝洪武十年,光化县并入谷城县。新中国成立之后,两地行政区划多次调整,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张集镇曾隶属谷城县,而谷城县的冷集镇、沈湾乡也曾隶属老河口市。两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河谷本是一家人、应该一家亲。
二是两地同是秦巴走廊重镇。老河口素有“小汉口”之称。“千里汉江十八口,数了汉口数河口”。明清时期,老河口一直是鄂豫陕渝四省货物集散地。抗战时期,第五战区长
官司令部设在老河口。谷城是汉水中游江汉平原尾梢至高山峡谷的过渡区域,域内石花镇是一个具有2600多年历史的古镇,始建于明朝的城关镇,目前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历史上就曾是鄂西北的繁华经贸重镇,秦巴走廊上的重要驿站枢纽。抗日战争时期,李宗仁在谷城薤山建有官邸。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曾在薤山建立红军司令部。建成于抗战期间老河口机场曾是全国五大军用机场之一,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后仍作为军用机场使用,是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的军民结合航空基地。河谷两地在经济、军事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上世纪20年代初民国政府修建的老河口至陕西白河的老白公路,在崎岖险峻的秦巴大山间沿汉江边穿行。从抗战前老白公路建成,到六七十年代打通秦巴山区横贯东西的钢铁大动脉襄渝铁路,再到后来汉十高速通车,这些重要的基础设施都为河谷两地的经济繁荣、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两地同受汉水文化的滋养。《舆地多览》记载,老河口“犹有先王之遗风。”《汉书》记载,谷城“犹有先王之遗风。”两书记两地,评述用一语。两地共同拥有“七夕”文化,共同传颂着伍子胥、萧何、欧阳修等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春秋名士伍子胥出生在老河口、谷城都管辖过的区域——沈湾(原光华县富乡村),伍子胥仗剑离楚的故事源于谷城。汉初,萧何被封为酂候,辖谷城、老河口区域,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