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色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有色金属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勘探开采中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切实提高矿产的开产率,从根本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现阶段,寻找新矿床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出露地表和地球浅部易识别的矿床有限,且勘查地球深部矿床又存在一定的难度;其次,缺乏先进的成矿模式理论、成矿预测理论以及有效的找矿方法进行指导。
成矿模式反映了对矿床规律的认识,是对同一类矿床的地质、构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以及其它基本特征的简单概述。而成矿预测则是以成矿模式为前提,对矿床进行定量评价的过程。它通过综合考虑成矿地质环境、成矿条件、成矿理论、找矿标志以及控矿因素对潜在矿床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推测出新的矿产途径。因此,在实际找矿工作中,我们可以将先进的科学方法和地球物理理论作为基础来建立相应的成矿模式指导,从根本上缓解找矿工作的盲目性,切实提高找矿效率。实践证明,对成矿模式的研究和预测不仅可以使成矿理论、矿床成因以及矿床分类规律的研究更具有系统化和理论化,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地球深部隐秘矿产资源的寻找工作。由于各地区的地质情况不同,笔者在这里主要以某地区的有色金属矿为例,结合其他地区的找矿经验和地质环境特点,对该地区的成矿特征和矿区分布情况进行了探讨。
一、有色金属的概念
广义上的有色金属涉及的范围较广泛,它不仅包括金、银、铂族等贵金属矿产,稀土金属矿产、稀有金属矿产以及分散金属矿产等金属矿产,还包括铝、镁等轻金属矿产,铜、铅、锌、镍、钴、钨、锡、铋、钼、锑、汞等重金属矿产,可以说只要除去黑色金属矿产,其他的矿产资源都属于有色金属。
二、成矿模式的简单介绍
成矿模式是在四维空间内对形成矿床的成矿作用的高度概括,最终用不同的深度、不同的形式以及不同的内容来表达,并随矿床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而逐步深化。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是三种常见的成矿模式,是在前人对成矿模式的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又相互区别。首先,就区域成矿模式而言,它反映了一定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是对特定地质单元内各种固体矿产的特征、成矿规律的总结;矿场模式不仅是成矿规律的表达形式,也是描述矿床形成过程的模式;而找矿模式则反映出矿产的基本特征以及矿产的基本组成要素。在实际工作中,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模式为矿床勘查提供了地质理论基础,找矿模型则可以对矿产勘查工作进行指导,只有三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找
矿工作。
三、有色金属成矿地质环境状况分析
某地区的北部处于中生代以来欧亚大陆板块东南沿海前陆推覆冲断带,具有与扬子、华夏古板块结合带复合叠加的地位,因为其所处的地质环境具有优越性和特殊性,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约成矿的环境。
(一)壳幔构造特征
中生代以来,有色金属成矿的主要地质构造为壳幔构造,通过对重、磁、人工地震剖面以及大地电磁测探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了解到该地区地壳、地幔具有以下的特点:
(1)壳内有多层拆离带存在;(2)具有壳薄、上地幔厚的特征,以波阳一带的重力场最高(+15 mgl),在华南陆内属于地壳最薄的地区;(3)其东北部断裂对莫霍面有显著错断;(4)西北部为重力低异常区,在北北东向与北东东向交织出现重力高异常轴;(5)在总体上,地壳和上地幔厚度呈现从西向东逐渐减薄的趋势,中部为轴向北北东为幔隆区。以上特征的存在与中生代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