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题PLC介绍

第一课题 PLC介绍

一、实训的目的

通过对PLC的介绍,使学生了解PLC的特点、结构、以及PLC在工业自动控制领域中应用和地位。

二、实训讲授的知识点

〈一〉可编程控制器产生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已开始应用于工业控制。但由于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复杂性,编程难度大,难以适应恶劣的工业环境以及价格昂贵等原因,未能在工业控制中广泛应用。当时的工业控制,主要是以继电—接触器组成的控制系统。

1968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制造公司(GM),为适应汽车型号的不断更新,试图寻找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器,以尽可能减少重新设计和更换控制系统的硬件及接线、减少时间,降低成本。因而设想把计算机的完备功能、灵活及通用等优点和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结合起来,制成一种适合于工业环境的通用控制装置,并把计算机的编程方法和程序输入方式加以简化,用 “面向控制过程,面向对象”的“自然语言”进行编程,使不熟悉计算机的人也能方便地使用。即:

硬件: 减少并相对稳定

软件: 简单、灵活并随控制要求而变

针对上述设想,通用汽车公司提出了这种新型控制器所必须具备的十大条件(GM10条): ① 编程简单,可在现场修改程序 ② 维护方便,最好是插件式 ③ 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柜 ④ 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柜 ⑤ 可将数据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 ⑥ 在成本上可与继电器控制柜竞争 ⑦ 输入可以是交流115V

⑧ 输出可以是交流115V,2A以上,可直接驱动电磁阀 ⑨ 在扩展时,原有系统只要很小变更 ⑩ 用户程序存储器容量至少能扩展到4K字节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GEC)首先研制成功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并在通用汽车公司的自动装配线上试用成功,从而开创了工业控制的新局面。

接着,美国MODICON公司也开发出可编程序控制器084。

197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这项新技术,很快研制出了日本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DSC-8。1973年,西欧国家也研制出了他们的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我国从1974年开始

2

研制,1977年开始工业应用。

〈二〉可编程控制器的划代

1.第一代的PLC

早期的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为取代继电器控制线路,存储程序指令,完成顺序控制而设计的。主要用于逻辑运算和计时,计数等顺序控制,均属开关量控制。所以,英文称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中文翻译为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进入7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PLC采用了通用微处理器,这种控制器就不再局限于当初的逻辑运算了,功能不断增强。因此,实际上应称之为PC——可编程序控制器。

2.第二代的PLC

80年代,随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将微机技术应用到PLC中,使得它更多地发挥计算机的功能,在原来逻辑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了运算、数据传送和处理等功能,使其真正成为一种电子计算机工业控制设备。所以国外工业界在1980年以后正式将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更名为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简称PC。但鉴于它和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的简称容易混淆,所以现在仍把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不过PLC的内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第三代的PLC

90年代以后,以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构成的微机化PC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使PC在概念、设计、性能、价格以及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不仅控制功能增强,功耗和体积减小,成本下降,可靠性提高,编程和故障检测更为灵活方便,而且随着远程I/O和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以及图象显示的发展,使PC向用于连续生产过程控制的方向发展,成为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一大支柱设备。

可编程序控制器一直在发展中,所以至今尚未对其下最后的定义。国际电工学会(IEC)曾先后于1982.11;1985.1和1987.2发布了可编程序控制器标准草案的第一,二,三稿。在第三稿中,对PLC作了如下定义:“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了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的、模拟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的外围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

〈三〉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1.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的特点

为适应工业环境使用,与一般控制装置相比较,PLC机具有以下特点: (1) 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工业生产对控制设备的可靠性要求: ①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长

3

② 故障修复时间(平均修复时间)短

任何电子设备产生的故障,通常为两种:

① 偶发性故障。由于外界恶劣环境如电磁干扰、超高温、超低温、过电压、欠电压、振动等引起的故障。这类故障,不会引起系统部件的损坏,一旦环境条件恢复正常,系统也随之恢复正常。但对PC而言,受外界影响后,内部存储的信息可能被破坏。 ② 永久性故障。由于元器件不可恢复的破坏而引起的故障。

如果在PLC上增加一些诊断措施和适当的保护手段,在永久性故障出现时,能很快查出故障发生点,并将故障限制在局部,就能降低PLC的平均修复时间。为此,各PLC的生产厂商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使PLC除了本身具有较强的自诊断能力,能及时给出出错信息,停止运行等待修复外,还使PLC具有了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硬件措施:

主要模块均采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大量开关动作由无触点的电子存储器完成,I/O系统设计有完善的通道保护和信号调理电路。

屏蔽——对电源变压器、CPU、编程器等主要部件,采用导电、导磁良好的材料进行屏蔽,以防外界干扰;

滤波——对供电系统及输入线路采用多种形式的滤波,如LC或π型滤波网络,以消除或抑制高频干扰,也削弱了各种模块之间的相互影响;

电源调整与保护——对微处理器这个核心部件所需的+5V电源,采用多级滤波,并用集成电压调整器进行调整,以适应交流电网的波动和过电压、欠电压的影响;

隔离——在微处理器与I/O电路之间,采用光电隔离措施,有效地隔离I/O接口与CPU之间电的联系,减少故障和误动作;各I/O口之间亦彼此隔离;

采用模块式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在故障情况下短时修复。一旦查出某一模块出现故障,能迅速更换,使系统恢复正常工作;同时也有助于加快查找故障的原因。 ·软件措施:

有极强的自检及保护功能。

故障检测——软件定期地检测外界环境,如掉电、欠电压、锂电池电压过低及强干扰信号等。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信息保护与恢复——当偶发性故障条件出现时,不破坏PLC内部的信息。一旦故障条件消失,就可恢复正常,继续原来的程序工作。所以,PLC在检测到故障条件时,立即把现状态存入存储器,软件配合对存储器进行封闭,禁止对存储器的任何操作,以防存储信息被冲掉;

设置警戒时钟WDT(看门狗)——如果程序每次循环扫描执行时间超过了WDT规定的时间,预示了程序进入死循环,立即报警;

加强对程序的检查和校验——一旦程序有错,立即报警,并停止执行;

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