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卡雷“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卡雷在基亚《比较文学》一书的序言中,阐释了比较文学的归属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这一定义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特殊研究领域,超越了以往文学研究只限于民族(国家)文学的范围,确定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和价值。 歌德“世界文学”:洞悉到“跨文化交流”的趋势,歌德于《歌德谈话录》中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歌德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倡导宽容地对待、平静接受或忽略这些观点,强调研究需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
教堂山会议: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大会。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美国学派”以此为标志成立。论文对“法国学派”提出全面尖锐的批判,指出比较文学应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研究文学的本质即文学性,探讨文学的文学性特征。《比较文学的危机》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
套话: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以描绘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注视者对他者定义的载体,是陈述一个集体想象的他者形象的最小单位。套话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蕴以及历史根源,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答题
1、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观点的差异。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归属:“国际文学关系”,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在实证主义哲学的渗透下,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 ④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⑤局限性:1)研究视阈小: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2)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 二、美国学派——影响研究
?归属: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研究对象与范围: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
?研究方法:用大规模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优点:开启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先河,强调的是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
1
文学、文化现象之间的研究,它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突出了文学的文体意识和对审美价值的关注。
⑤局限性:1)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跨学科比较有可能使比较文学的独立性消亡。
2、形象学中乌托邦化的他者形象和意识形态化的他者形象。 ?乌托邦化的他者形象
所谓“乌托邦的他者形象”就是巴柔所说的“狂热”态度的产物,将他者、异域描述为理想之邦,用以批判、否定本土社会文化现实,对社会现实具有“颠覆功能”。 举例:?如瞿秋白的《饿乡纪程》中描述的苏联就是乌托邦化的异国形象,跨“中”“俄”文化关系的社会想象,具有质疑颠覆旧中国社会现实的功能。?美国作家赛珍珠作品中的亚洲形象也是乌托邦化的。他们都希望在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中找到一种理想的文明,借助于它来遏止西方现代文明中的物质主义崇拜。 ?意识形态化的他者形象
所谓“意识形态化的他者形象”则是巴柔所说的“憎恶”态度的产物,将异国贬斥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蛮荒之地,反衬出自我文明的优越,对自我社会群体具有“整合功能”。
举例:巴柔认为,18世纪法国人“所看到的”西班牙多为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法国人用自己倡导的启蒙思想去观照西班牙社会现实,西班牙遂被看成一个停滞、落后的民族。
3、结合实际例子谈谈主题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代表一定主题的人物
西方文学中的主题人物所表现的主题经常是多变的,甚至截然相反。如《圣经》中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该隐在拜伦笔下却成了一个值得歌颂的英雄。类似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就比较少见。 在中国文学中,人物一旦成为某个主题的代表,以后的作品往往顺着该主题人物原有的性格方向发展,增添新的情节,使他的个性显得更加丰富,较少作重新评价。譬如包公这个人物,无论在哪一部作品里,他所反映的主题都大同小异。 ?对已经取得一定主题含义的植物、动物和地理题材的再处理 有些动植物,如松竹梅(岁寒三友)、豺狼虎豹(四凶兽),以及有些地理现象,如高山、大海等,经过几千年来诗人的吟诵、作家的描写,已经上升为某种象征(或称意象),获得某种特定的主题含义,因而也成了主题学研究的对象。
譬如日本学者曾对中国古典诗歌中杜鹃花和杜鹃鸟这两个动植物主题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考察。
?对已存在的故事、情节或前人作品的再加工或重新处理 举例:法国伏尔泰对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
三、论述题
1、比较文学学者论文文本分析及特点分析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朱光潜 第一段:(第1节)
总说中国诗和西方诗在情趣上有许多同点和异点,这集中体现在题材的: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三个方面和层次。 第二段:人伦(第2—6节)
2
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恋爱在以前的中国不是很重要,而在西方,哪怕以交谊著称的诗人,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也很少。这原因是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的不同。
具体分析了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西方诗重要的原因有三。一、西方骨子里侧重个人主义,而中国人侧重兼善主义;二、中西女子地位高低有差;三、东西方恋爱观相差甚远。
总结得出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的特点。 第三段 :自然(第7—10节)
中西方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六朝可以说是中国诗的浪漫时期,它的重要性不让于浪漫运动之于西方诗。这种题材的诗涉及的自然美和艺术美都有刚柔之分,即使中国诗自己有刚柔的分别,但是相较之下,西诗偏于刚,中诗偏于柔,各有本色特长。
对自然的爱好分三种。从“感官主义”到“情趣的默契”再到“泛神主义”。举陶潜为例,即使中诗富于宗教情感,但未能得澈悟和看见自然神秘的巨大的力量。 第四段 :宗教和哲学(第11—22节)
中国诗人在爱情中只能见到爱情,在自然中只能见到自然,而不能有深一层的澈悟,原因就在于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操的淡薄。 民族性而言,儒家思想保障了稳定但使社会难以前进。而老庄思想虽较儒家更玄邃,但任重人事而穷究思想的本质和宇宙的来源。游仙派诗人对现世的苦看得极清除,但对另一个世界的想象却很模糊。所以他们从儒家的淑世主义到老庄的虚静主义,最终只得徘徊,而不能如西方诗人得到安顿。
佛学对中国诗的影响也很深。但是其实中国只重“禅趣”而无“佛理”。陶潜以后的谢灵运、王维、苏轼等,他们羡慕的也只是“佛教徒”而非“佛教”,他们得趣语于“方外交”只有意参禅而无心证佛。综上,中国诗因此只达到幽美的境界而没有达到伟大的境界。 特点分析:
?宏观上发展路径的比较,注意到中国和西方诗歌传统和历史发展的不同: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是短小的抒情诗,西方各民族则为长篇叙事诗。中国的抒情诗一直比较兴盛,而西方各民族叙事诗则相当繁荣。
?微观上精细分析相同题材的不同表现方式:从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等方面发掘中西诗歌情趣的异同点。
?对中西诗歌表现自然方面的异同特点,作了富有开拓意义的比较研究:中西对自然的爱好和描绘都比较晚起,而且都是拿自然作人物的背景。并别具慧眼地提出中国自然诗的发生比西方要早一千三百年的光景。 2、结合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学理论评析赛珍珠的《大地》
19世纪中期,中国形象开始出现在美国文学中,由于当时进入美国的中国人多为社会底层,美国人对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着歧视和偏见。赛珍珠的《大地》为美国人改变对中国人的认识和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杨乃桥认为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研究分为文本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这里,从内部研究角度对《大地》作简要分析。
赛珍珠在王龙第一次看到阿兰的时候,对阿兰的外貌、尤其是面部,有着细致的描绘。她笔下没有再看到“耷拉着眉毛,圆睁着双目或者是细长的双眼”这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男人总是穿着大褂,女人三寸金莲的形象,赛珍珠也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