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学思想在《红楼梦》诗词曲赋中的体现
20114391班 2010600111 何傲晨
摘要:曹雪芹以其神奇的艺术魅力,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具有深郁民族美学风格的巨著《红楼梦》,本篇论文以美学思想在《红楼梦》诗词曲赋中的体现,通过曹雪芹的诗词曲赋艺术理论的见解,研究曹雪芹的美学思想。
中心论点:曹雪芹继承了王夫子的“以意为主”、“情中景,景中情”的唯物主义诗歌理论,提出了“意趣真”的主张,反复说明创作诗歌必须以思想内容为首要因素,立意要“意趣真”,在形式上要对景遣词,“不以辞害意”词句要新奇,要有创新性。
美学是关于“美的艺术哲学”,明确提出美学这个名称的是十八世纪初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而在我们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中也存在一部丰富生动 尚得开发整理的中国美学史, 研究曹雪芹诗词曲赋中的美学思想则是一种尝试, 曹雪芹不是美学家,但在其 红楼梦 中阐述了他关于文学特别是诗词的理论, 这些美学观点,并不完整也缺乏逻辑系统, 但其对诗词曲赋的见解却具有代表性。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以其神奇的艺术魅力,给后世留下了一部让许多人痴迷的巨著残稿,该作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主题,以封建叛逆者贾宝玉为主角,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热烈地歌颂了反封建的叛逆思想,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曹雪芹能文会诗,工曲善画,博识多见,杂学旁收,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楼
梦》的诗、词、歌谣、谚、赞、偈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迹, 酒令、骈文, 拟古文等等,应有尽有,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合咏的,有应判体、联句体、拟古体、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体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击瓯歌、之体的, 有师楚人、离骚、招魂等作而大胆创新的,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小说艺术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也给我们研究曹雪芹的美学思想留下了下富的素材。
曹雪芹关于诗词的美学观点,主要保存在十七回贾宝玉关于诗歌题匾的见解和四十八回香菱和黛玉关于诗的理论的对话中,要研究红楼梦的诗词曲赋, 就需要了解曹雪芹对诗的见解和他所描绘的《红楼梦》的诗的境界。
《红楼梦》是一部叙事性和抒情性结合十分巧妙和新奇的作品,诗歌词曲在这部小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脂砚斋批曰: 千古未有奇文! 李白之诗谓奇, 杜甫之诗谓正,这部小说被称为诗文,可见诗词在其中的作用,脂批所谓:“古奇文”是指其创作方式,我们发现它之所成功,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且
融化诗歌的比兴传统创造出一种虚幻而又真实的典型环境,从而结合我们了解曹雪芹诗的美学主张,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因为这样,书中的诗歌的创作和艺术的鉴赏,议论很多,这些议论可以代表曹雪芹对诗词曲赋的见解。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极大多数诗词曲赋都溶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 不像其他小说的诗词曲赋有时可有可无 在清代美学发展史上,从十七世纪初至十八世纪的上半时,关于诗歌艺术的美学要点,有王夫之“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以意为主”、“情中景、景中情”“情景交融”的唯物主义诗歌理论,有叶燮阐发的“理事情”和“力识胆力”关系的唯物主义诗歌理论,也有王士桢的“神韵”说的神秘主义倾向诗歌理论,沈德潜的“格调”说的形式主义诗歌理论,而曹雪芹继承了王夫之的唯物主义美学传统,提出“ 意趣” 的主张,反复说明创作诗歌必须以思想内容有首要因素,立意要“ 意趣真” ,形式要“ 对景遣词” ,不以辞害意 ,词句要“ 新奇”《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向黛玉请教诗歌创作的问题,黛玉向香菱说了起承转合,平仄虚实一些常识之后,香菱说: “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在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诗词句不用修辞,且是好了,这叫做不辞害意”,曹雪芹通过黛玉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文学主张。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作家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曹雪芹在刻画人物、写诗时常以精炼的语言 造型、韵律创造出感人的意境,正所为诗寓文于情,而义愈至,或寓情于景,而境 愈深。例如: 香菱在谈到王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两句诗时说“这:‘白 ’‘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的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境界”是石涛和叶燮提出,又为王国维所系统发挥的,“境界”美学理论,是其近乎飘渺无着的宗教世界,曹雪芹的“意趣”在这一时期,更确切地表现了诗歌艺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和统一。从香菱所作的咏月三首诗中,我们可以知道曹雪芹所说的“意趣真”和艺术“理想”,其实就是诗人借他所描绘和刻画的典型景物形象,表达意外的诗人典型形象。第一首,黛玉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有措词不雅”。第二首,宝钗评价是“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第三首,这一首成功了,黛玉说:“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我们观察这三首诗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太露,文字太俗,缺乏独创性,中间一首,其病在于太含蓄,从月色写月亮,又未能点明主题,只有第三首诗人的情趣和月光的形象交融有一起,用寓意的艺术方法,抒发了诗人追自由的思想意识,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引起人们的快感,一首好诗能达到“新巧有意趣”就是真美的艺术。
曹雪芹继承和发扬了王夫之的“以意为主”“情中景,景中情”的唯物主义美学理论,其诗词更体现着其“意趣真”的美学思想。他有意识地运用诗词和绘画的手法与意境来加强《红楼梦》作品的感染力,使他的美学思想在作品中得以体现。从而把长篇小说这种文体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如果从小说美学色素和典型意绪加以观照,曹雪芹是偏重于感觉型的小说家,在《红楼梦》中让你看的是幽光狂慧,看到天纵之神思,看到机锋、顿悟、妙谛,感到一种如电光般的情绪速度,曹雪芹自觉偏重于对美的发现和表现,他更愿意更含诗意地看待生活, 就小说主调来说,《红楼梦》既是一支绚丽的燃烧着其理想的青春浪漫曲,又是其充满慷慨悲凉之音的挽诗,《红楼梦》中诗词写的含蓄、弥漫者一种多指向的诗意朦胧,那种既爱又恨的心理,情感辐射,常使人陷入茫然的迷雾,同时,小
说对于美好人性和人情的追求,所焕发着和升华了的诗意,正是作者审美追求的 诗化的美文学,实现着作者“意趣真”的美学理论,为我们描绘出了令人动容的悲剧美和美的悲剧。作者在诗词中创造一种典型环境,使其彰显人物的性格命运,使人物的个性生命能显示一种独特的境界,作者善于把人物的个性、特点、行动、心理活动和环境色彩、声音、诗词、曲赋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个情景交融的活动着的整体,重视作品的诗词与小说的关系,立意创新, 围绕人物精心地安排环境,是曹雪芹的一大创新,而最出色的当是林黛玉的“境”与“物”的个性化创造 。些诗词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摩人物的身份、想性格、文化修养而创作的,不仅表现了人物的志趣,也往往隐寓着他们的命运,把诗的意境和环境的描绘完美地结合起来,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最令人难忘的大概还是蒲湘馆了, 它和多愁善感的美丽的女主人林黛主一样,是作者塑造最成功的典型形象之一,在这里情景交融,情趣真实,诗歌的典型理想被刻画的栩栩如生 人物的形象喷薄而出,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作者预先描绘其景色,以便用他作背景来烘托林黛玉的典型性格,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把两者熔铸在一起,在人们的印象中很难将其分开。林黛玉最喜爱萧湘馆,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她把萧湘馆的竹当作知已,诉说着心中的隐秘,不识香痕债也无? 竹子那临风玉立的神态,那斑斑点点的泪迹,那岁寒不改的忠贞,正是林黛玉自己的写照、化身。作者以诗样的语言对潇湘馆进行描绘、随故事的发展和四季景物的转换而多次点染,始终贯穿着一种忧郁的情调,为黛玉的到来做准备,黛玉到来使它有了生命,随着宝、黛爱情的发展,我们看到了春天“下新进出的稚笋”,花光柳影,鸟语溪声——夏天,风尾森森,龙吟细
细——秋天“寒烟小院转萧条, 疏竹虚窗时滴沥。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预示着宝黛爱情萌芽——发展——成熟——悲剧。这情景的变化使我们不由的想起李清照的《声声慢》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诣评中,我们知道后面还有潇湘馆的“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诗句,已可惜无法读到了,作者在运用诗词方面独具匠心,在文中随处可见,在“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通过湘云、黛玉的联诗,将黛玉的敏感、湘云的大胆; 月影水波、黑影投
石冰、鹤鸣,将人物神情、画面、音响、色调融为一体,反衬出笼罩在月色中的广阔空间,无边的寂寞来这使湘云得到“寒塘渡鹤影”的佳句,黛玉吟出“冷月葬花魂”的对句来,正如点睛之笔,顿时使整个中秋月夜的凄凉气氛达到饱和,这样清奇诡谲的诗句,真是李贺的风格,曹雪芹通过诗词的表现能力,结合小说特点,给读者叙述着他对诗歌典型性的见解。读者在阅读其作品时能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其高超的艺术造诣。
曹雪芹关于立意要紧的美学见解,还包含着艺术独创性的内容,在《红楼梦》中要描写一群很聪明而富有才情的她们赋诗填词,已非易事,要把各人之所以拟写得诗如其人,都适合他们各自的个性“修养”特点,那必然困难,海棠诗社诸芳所咏,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个性,互不相配,黛玉做《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宝琴诳他说是自己写的,宝玉就不信,说: 这声调口气迥乎不象蘅芜之体还说: 姐姐断不许妹妹有些伤悼语句, 妹妹虽有此才,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这些话表明曹雪芹高超的艺术独创能力,在赋于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他的为人行事,以及与身世经历之间的联系,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 “,不但是咏白海棠的佳句,而且完全符 合他为人寡语罕言,安分顺时,喜欢素朴淡雅,洁净无华,遇到旁人会见怪的事情,她能浑然不觉,因而博得贾府上下夸赞的个性特点,湘云的“也宜墙角也宜
盆”然是赞好花处处相宜,但好像也借此道出了她对自幼在绮罗丛中受到娇养, 如今却来投靠贾门,寄人篱下的环境改变,倒满不在乎的那种“阔大宽宏”的气量风度。被评为压卷之作的《咏菊》诗说: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大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的味道,只是女性化,这样幽怨寂寞的心声,自非出自黛玉笔下不可。作者让史湘云的《咏白海棠》诗压倒群芳( 脂语)让林黛玉在《菊花诗》诸咏中夺魁,让薛宝钗所的《螃蟹咏》被众人推为“绝唱”以吟咏者的某种气质,生活态度与所咏之物的特性或咏某特是相宜的诗风暗合,这也是作者的精心艺术安排,曹雪芹把“追踪蹑迹”以描写生活作为自己小说的美学理想,将绰号“二木头”的迎春、香菱的学诗,以及芸儿的书信 贾环所制的谜语 薛蟠所说的酒令也都体现着不同的个性, 绝无雷同,又都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曹雪芹关于诗词题材料创新的见解,牵涉到美学理论的独创性问题, 它是能掌握一种本身有理性的题材,受艺术家主观性的指导,把这题材表现出来,既符合所选艺术种类的本质和概念,又符合艺术理想的普遍概念。曹雪芹关于诗词独创性的思想,不仅注意了艺术家的独特风格,而且更加注意从现实生活中吸取活生生的独特创作事材。可见,曹雪芹在诗词曲赋的美学上的观念是十分得可贵的总之,《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从小说的角度看,艺术成就是很高的,它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同时小说中闪现的作者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领域增添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 1] 蔡义江. 红楼梦诗词曲赋评论[M],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0.
[ 2] 红楼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3] 蒋和森. 红楼梦研究集刊( 第一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 4] 罗宗强, 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 5] 蒋孔阳, 朱立元. 美学原理[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美学原理[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7] 童庆炳. 文学概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