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作业

问题1:将层序界面SB、体系域界面ffs、mfs标注在相应的时间轴上,解释层序的体系域及特征和层序类型及特征;并进一步解释I型层序和II型层序的差别

体系域:由小层序和组成层序的次级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小层序组形成的同期沉积体系的联合体称为沉积体系域。体系域的解释是建立在小层序堆叠型式、与层序的位置关系和层序边界类型的基础上。

1.低水位体系域[LST]:低水位体系域是在海平面缓慢下降,然后又开始缓慢上升阶段的沉积。在不同的盆地边缘发育不同的低水位体系域。在有不连续的陆架边缘的盆地中,低水位体系域由不同时的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低水位扇或盆底扇;上部为低水位楔。 1.1盆底扇:是在低的斜坡和盆底沉积的以海底扇为特征的低水位体系域的一部分。扇的形成与峡谷侵蚀到斜坡和河谷下切至大陆架有关。硅质碎屑沉积物通过河谷和峡谷穿过斜坡和大陆架形成盆底扇。尽管盆底扇的出现远离峡谷口,或者峡谷口不明显,但是盆底扇可能形成于峡谷口。盆底扇的底面(与低水位体系域的底面一致)是Ⅰ型层序界面,扇顶则是下超面 .

1.2斜坡扇:由浊积有堤水道和越岸沉积物组成的扇状体,盖在盆底扇上且被上覆的低水位楔下超

1.3低水位楔:由一个或多个进积小层序组组成的沉积楔。向海方向被陆架坡折限制,上超在先前形成的层序斜坡上。因此,低水位体系域的准层序组有加积(盆底扇和斜坡扇)、进积等型式(低水位楔).

2.陆架边缘体系域:是Ⅱ型层序的最下部的体系域,即2类层序界面之上的第一个体系域,它由一个或多个微显进积至加积的小层序或小层序组组成。在沉积滨岸线坡折的向海一侧,该体系域下超在Ⅱ类层序界面之上。特点:陆架边缘体系域沉积期间,随着海退的不断进展,陆架虽有暴露,但其大部分可暂时被半咸水淹没,因此陆架边缘体系域顶部附近可有广泛的煤系分布。 一般地,陆架(棚)边缘体系域内部沉积相的叠置特征是自下而上海相沉积逐渐增多,与上覆的海进体系域的分界面为海进面。

3.海进(海侵)体系域 [TST] :海进体系域是1类和2类层序的中部体系域,其下界面为海进面,下伏体系域为LST或 SMST。海进体系域是海平面上升期间的沉积,因此它由一个至多个退积小层序组成。不同类型的层序中海进体系域发育程度不尽相同,比较而言2类层序中的 TST更为发育。 特点:(1)在发育 l类层序界面的情况下,海进早期阶段的沉积局限于深切谷内,而且, LST沉积之后海平面仍在陆架之下,广大的陆架地区没有海进沉积。只有在海平面开始迅速上升之后,陆架才逐渐覆水并最终被淹没,沉积中心也逐渐向陆迁移,此时才有较为广泛的海进沉积。(2)在发育2类层序界面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深切谷,而且陆架也未全部露出水面,因而海进一开始便有沉积的广阔空间,所以2类层序中的海进体系域更为发育和广泛。 4.高水位体系域 [HST]:高水位体系域是层序最上部的体系域,是海平面高位期的沉积。在海进体系域形成之后,海平面上升已非常缓慢,在其上升到最高水位这段时期内沉积的 HST,以加积小层序为特色,为早期 HST;此后,海平面开始缓慢下降,此阶段形成的 HST则以进积小层序为主,为晚期 HST。 HST内的小层序在向陆方向可上超在层序界面上,在向盆地方向则下超在海进体系域或低位体系域之上。

Ⅰ型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1、广泛出露地表的陆上侵蚀不整合面。2、层序界面上下地层颜色、岩性以及沉积相的垂向不连续或错位。3、伴随海平面相对下降,有河流回春作用

形成的深切谷实层序边界的典型标志。4、相对海平面明显下降造成层序界面处的古生物化石断代或绝灭。5、在岩性和地层产状突变的层序界面处,测井曲线具有良好的层序界面反映。6、层序界面上下体系域或准层序类型的突变。7、伴随着沉积相向盆地方向的迁移,可在敌剖面上识别出一个层序的顶部海岸上超的乡下迁移现象和一个层序下部层序界面之上的海岸上超的向陆迁移现象,他们与地震剖面上的地震反射终止关系(消蚀、顶超、上超、下超)共同构成了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其中消蚀、顶超、上超是在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的识别标志。

Ⅱ型层序边界识别标志:1、在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的识别标志:消蚀、顶超、上超 2、生物特征识别标志:生物碎屑层,植物根迹化石,遗迹化石,生物数量、种属的变化。 3、沉积学标志:相突变,古土壤层,微观成岩标志。4、测井曲线特征。5、综合分析。 深切谷:时下切的河流体系,其通过下切作用使河道向盆地延伸并且如下伏地层,以海平面的相对下降相对应,在陆棚上,深切谷以层序边界为下界,以首次主要海泛面为上部边界。 具陆棚坡折边缘的Ⅰ型层序地层样式:(1)低位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以及其后的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其底为Ⅰ型不整合界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其顶为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初始海泛面。(2)海侵体系域是具有陆棚坡折边缘的Ⅰ型层序中部的一个体系域。它在海平面快速上升期间,克容空间增长速率大于沉积物供给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其底界为首次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面。(3)高位体系域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速率不断降低时形成的,或者说是在克容空间增长速率小于沉积物供给速率时形成的。它广泛分布于陆棚之上,其下部以加积式准层序叠置样式向陆上超于层序边界之上,向海方向下超于海侵体系域顶面之上。

具陆棚坡折的盆地的Ⅱ型层序地层样式:(1)陆棚边缘系域是Ⅱ型层序最下部的一个体系域,其底是一个以覆盖河流沉积的海相平原或以覆盖河流沉积的滨岸和三角洲沉积物为特征的侵蚀不整合面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2)海侵和高位体系是沿层序边界发育广泛的海侵沉积。

两类层序识别的主要依据:沉积盆地边缘地形的差异,相对海平面升降幅度不同、陆上侵蚀消截获陆上暴露面积的不同以及上覆地层超覆特点的差别。

问题2:运用A/S比值原理分析各体系域准层序叠加样式

A(t)、S(t)之间的相互关系

尽管物源供给量在同一地区的变化与基准面的变化正好反向,但在同一时期内,不同地区二者相对量的变化却不尽相同。说明了在中期基准面上升期间,不同地理位置的基准面与沉积物供给量的变化曲线。

表1 A′(t) /S′(t)值的大小与地层叠加样式的关系

问题3:沉积相解释

从图中可以分析出,其属于潮控三角洲,从岩性上可以看出下面主要是海岸泥岩,往上是滨岸带的砂岩,再往上冲积扇带来的砾岩。整体上呈现出的是一个由三角洲前积作用形成的一个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垂向层序。层序下部主要是以潮汐沙脊为特征的三角洲前缘进积作用产生的向上变粗的层序,而上部主要为三角洲平原的潮坪和潮道沉积,其顶部常发育沼泽和分支河道沉积。

问题4:解释剥蚀作用、沉积作用、饥饿性作用的分布区域

作用区域见解释图

剥蚀作用发生近物源区,物源供给很丰富,基准面的升降幅度较大,下降期会发生长时间的陆上暴露或侵蚀。

饥饿性作用发生在离物源区较远,物源供给贫乏,基准面的升降幅度对物源供给影响不大,在可容空间内总是发育欠补偿的饥饿沉积或无沉积。

沉积作用介于这两个之间

问题5:运用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解释沉积相带的迁移

在近物源区,物源供给很丰富,基准面的升降幅度较大,下降期会发生长时间的陆上暴露或侵蚀,可能发育大型的下切谷,沉积地层主要以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旋回保存下来,如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等。

在较近物源区,物源供给相对较丰富,基准面的升降幅度不是很大,陆上暴露的时间较短或者没有,因此可以发育对称型的地层旋回,如三角洲前缘、滨浅湖相等。有时也因基准面下降幅度太大,造成大量的剥蚀而发育非对称型地层旋回。

在离物源区较远,物源供给贫乏,基准面的升降幅度对物源供给影响不大,在可容空间内总是发育欠补偿的饥饿沉积或无沉积,多发生在半深海(湖)—深海湖)区。

离物源的距离及其沉积作用以后,沉积相带逐渐从陆相渐渐向海相过渡。离物源越近沉积物体积越大,陆相沉积越明显,离物源远由于缺乏沉积物,沉积的沉积物体积较小,渐渐的向浅海相过渡,再向深海相过渡。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