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矿突破战略大家谈:尊重地质规律 坚持科技引领
主持人:国土资源部历来对科技工作高度重视,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更是多次强调
要尊重地质规律,强调“以科技为引领”。而来自找矿第一线的实践则充分说明,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需要地质找矿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全方位的持续创新和突破。今年是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起步并迅速推进的关键一年,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作为国土资源部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当前有哪些工作正在进行,我们的找矿一线又渴望着怎样的“对接”支撑呢?今天,我们请来了六位专家,希望能通过他们的讲述有所了解。
遵循地质规律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前提
主持人:如今,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重要成矿区带所在的地方,地质找矿工作都在全力推
进。然而,随着一些新情况的出现,如个别找矿项目中还没完全摸清地质情况就上钻等,网上有人通过博客等途径对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目标提出了自己的怀疑和忧虑:认为找矿工作风险大、周期长,需要循序渐进,大谈“358”是不是有悖于地质规律。下面先请张总谈谈对此的看法。
张洪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经打响,正反两方面的议论都渐渐增多。我个人对“三
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目标很有信心。信心何来?来自数据。根据国土资源部三项“资源调查”,我国矿产资源并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恰恰相反,我国的资源潜力仍然乐观。表现在:我国11万区调、航磁调查已经分别覆盖23%和39%,基础地质工作水平大幅提升,这一趋势还在不断优化。过去10年,全国新评价了塔河等7处亿吨级油田,新发现了大批铁、铜、钾盐等紧缺资源矿产地,新疆罗布泊亿吨级钾盐矿和阿吾拉勒10亿吨级铁矿也相继发现,西藏五大资源接替基地已经成型,成绩斐然。另一方面,我国石油探明率仅为26%,天然气探明率为11%,金属资源查明率为36%,均处于早、中期阶段。两方面数据都表明中国资源潜力极其巨大。
徐绍史部长多次强调两个“刚性”,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的中国,对资源的需求是刚性的,二是我国大宗矿产资源将长期处于“高依存度”的状态,短缺是刚性的。显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因势而起,迎合了国家需求,并具有物质前提,一定具有持久的驱动力。
有人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当代地质工作者的政治任务。此话不假。但时间紧、任务重并不意味着有悖于地质规律。诚然,找矿工作不确定因素很多,具有探索性和长周期性,但只要我们能够用好“科技”这个“引擎”,加速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当前的地质找矿工作与历史上曾经的“大会战”并不相同,如今的找矿早已不是单纯的业务活动,而是一项在市场条件下的社会工程,在学术上涉及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在操作上连带区域发展、宏观调控、产业政策、企业经营、财政、税收、金融、法律等诸多领域,特别需要我们在机制上有所创新,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合作,多元资金统筹,综合找矿,点上突破。
现在看来,我们“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机制是正确的,我们“科技支撑、协同攻关”的思路是正确的,而且我们已经通过之前的国土资源大
调查形成了老中青结合、高水平、能打硬仗的地质队伍,产学研都站在了同一个战场上。又有什么理由不信心百倍、士气昂扬呢?
我认为,只要我们坚持基础先行、循序渐进,坚持科学部署工作流程,坚持将地质科研贯穿于找矿全过程,实现找矿突破是必然的。而且,这样国家层面的大规模行动,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一个快速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主持人:那急功近利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张洪涛:是的,急功近利现象确实存在,主要表现在对找矿难度估计不足。国际上公认,
金属矿床的“找矿成功率”往往不高于1%,像金刚石那样的矿床更是小于1%。所以,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真正的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我们的头脑是不是足够冷静,行动是不是始终遵循地质规律。
其一,要做好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质找矿的本质就是寻找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要了解整体的地球和局部的地质现象,厘清几十亿年以来地球的演变历史和漫长的演变过程,唯一的路径就是“区域地质调查”。
其二,要做到地质科研、区域填图、遥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等深度融合。太多的实例给了我们答案:一味地依靠资金投入,盲目上马钻探等重型工程,往往收获的是教训。
归根结底,遵循地质规律就是尊重科学、尊重科技。
当前的找矿工作尤其需要以地质科技为引领
主持人:国家对找矿工作寄予厚望,徐绍史部长更是多次强调,要发挥好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请问各位对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科技支撑工作有着怎样的认识?
姜建军:地质工作有自己的一套规律,认识这个规律,掌握这个规律,要靠科技和人才。
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成为部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温家宝总理指出,地质矿产工作是技术密集型工作,要以科技进步来推动地质矿产工作的改革发展。要加强地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建立地球科学新的系统理论、观念和方法。要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查开发关键技术的创新,充分认识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三者的有机统一。总理的这些指示,为做好新时期地质工作和促进找矿,指明了方向。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地质找矿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实现了一批重大地质科学理论和地质勘查技术方法的自主创新和发展。当前,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切合实际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在地质找矿理论、方法、技术、装备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持续创新和突破。
韩生福: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
科技工作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地质找矿已经处于一个转型期。一是处于由地表找矿向地下浅深部找矿的转型阶段,找矿难度日益加大。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和找矿思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地质找矿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要从原来的经验找矿向科技找矿转变,从工作量找矿向理论找矿转变;二是从游击战向阵地战转变,即从小、散、乱式的小规模、低层次、撒胡椒面的找矿转入规模化、集约化整装勘查、整体评价的攻坚阶段。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调整和优化找矿思路、
方法、技术和手段,探索、创新适应浅深部找矿、规模化集约化找矿的找矿理论和方法技术组合。
杨志强:地质找矿工作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技术工作,任何时候、任何地区的找矿工
作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本次找矿战略行动是一次全国性的,规模浩大的地质找矿行动,在充分研究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应用成矿地质背景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基础性、区域性的综合信息,从区域成矿条件方面优选有利的成矿靶区。再研究对比区域上或者靶区内的典型矿床,通过典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理论的研究,实现未知区域找矿的突破。当然,在具体找矿过程中还必须引进新的探矿手段和工艺技术,确保找矿突破行动取得较大成绩。
张洪涛:科技进步奠定了找矿的基础。以前是这样,现在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更是这样。
显而易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难度非常大,完成“318”目标是个“刺刀见红”的大战役。所以,我们更应该清醒并始终牢记:快速突破不仅靠人财物,更要靠科技引领。
支撑找矿突破,科技工作重点关注哪里
主持人:那么,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我们的地质科技工作是如何部署的?目前已经
做了哪些工作?
姜建军:按照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统一部署,当前国土资源部的科技支撑工作将主
要突出两方面工作,一是梳理已有地质找矿科技成果,加强推广应用;二是梳理制约找矿突破的科技问题,加强科技攻关。
最近,我们在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下,对近年来我国的找矿科技成果进行了汇总和梳理,共梳理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遥感勘查技术、岩矿测试分析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地质矿产标准规范等10个方面,共602项科技成果。由此编纂的地质找矿科技成果系列丛书已在印刷之中。目前,我们正在对近年来国际上找矿科技成果进行汇总和梳理。我相信,这些科技成果将更好地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力度推广应用这些科技成果。一是通过《中国国土资源报》、部门户网站刊载梳理好的科技成果;二是将梳理好的科技成果分送相关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并要求组织做好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三是组织院士专家、业务管理和科研人员深入了解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及时了解重要成矿区带和整装勘查区对科技工作需求,对他们在找矿工作中遇到的技术方法问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四是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管理,分不同领域开展集中培训,实现“理论下基层、科技入队所”,提高地质找矿队伍的科技水平,增强找矿能力,促进找矿突破。
同时,我们深入研究和梳理重点成矿区带和整装勘查区制约地质找矿突破的科学问题。我们采取面上铺开,点上突破的办法:在“面上”召开区域性的科技问题研讨会,在“点上”,召开分省的研讨会。如,1月和8月,我们分别召开了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科技支撑研讨会。相关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局、行业地勘局及在该地区开展勘查工作的地勘单位,会同院士专家共同研究制约找矿突破的科技问题,对该地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发展前景、科学部署、技术理论及方法应用等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