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从知耻开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个人勇于承认错误、改过自新、对他人和社会履行应尽义务的态度;2、树立在个人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讲道德、负责任的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培养个人的知耻之心,提高辨别善恶、荣辱、是非的能力。 羞耻之心,义之端也 改变陋习,培养良知 教 学 内 容 学生活动 讨论 了解古人对“耻”的认识 谈名言给自己哪些启示 备课札记 通过这一事例,引发学生对什么是羞耻的思考,使教学更有说服力 紧紧抓住几位圣人所倡导的“耻”字,充分体现本课主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置小明和小刚考试比赛的一个情景,引入知耻的问题。 讨论: 1、小明和小刚到底谁最终赢了“比赛”?为什么? 2、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你准备如何让小明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归纳:小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做法表明他缺少基本的羞耻观点,在道德品德上“输”了这场比赛。 二、新授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 孟子说:“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无羞耻之心,非人也” 欧阳修说:“廉耻,是立人之大节。” 朱熹说:“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 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教育传统。良心观念和道德、责任感的确立,必须在羞耻感的基础上萌动、产生、发展和完善。每个人都要树立一种观念:对自己言行的过失和对自己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有羞辱惭愧之感。 羞耻之心,义之端也 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严于律己、自尊 知耻的品德,设立了免监考考场。 请同学们交流辩论: 1、是否赞成学校设立免监考考场? 2、考试作弊有什么危害? 3、培养知耻之心对克服考试作弊行为有什么作用? 小结: 羞耻之心,是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一种精神力量。知耻就是对自己言行的过失和对自己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具有的羞辱惭愧之感。在内心建立起辨别善恶、是非、美丑的标准,这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条件。 (二)“耻辱戒指”的故事 1、阅读P24的故事进行感悟 2、感到羞耻时,我会怎么做? 找个地方躲起来 B、当地发泄出来 C、想个办法改变它 D、…… 归纳: 催人奋进 知耻、记耻、奋发 羞耻感 丧失信心 掩饰、逃避 更大的耻辱和痛苦 (三)改变陋习,培养良知 1、列举生活中缺乏羞耻之心的事例。 2、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3、归纳: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知耻教育,培养国民的知耻之心;另一方面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变陋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羞耻感与责任感 讲述侵华日军的相关情况,正视民族的耻辱,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师生共诵: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兴我中华! 三、课堂小结
辩论 了解羞耻之心与知耻的重要性 阅读感悟 思考:面对羞耻,怎么办? 区别羞耻带来的不同后果 列举事例 寻求改变的方法 讲讲你了解的侵华事件 齐声朗读 辩论明道理 帮助学生渡过遇到此类问题时的难关 重点放在如何教育学生懂得从耻中奋发,教师还可引用其它事例辅以说明。 还可结合“拓展天地”中的徐悲鸿的例子加以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