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作者:仝瑞丽

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11期

内容摘要:人文素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理工类高校的普遍关注,但是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是采用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的内化。本文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媒介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探讨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 人文素养 培养途径

人文素养是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对人类及民族的关注与责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等方面。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科学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当前,理工科大学生过多关注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素养的提高,相对于文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人文知识欠缺、不能辩证看待社会问题和个人利益问题、缺乏对人的关爱与信任、书面表达能力差、人际交流能力弱等方面。 人文素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理工类高校的普遍关注,各高校正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在具体实践中,不少高校仅是开设了几门人文课程,而忽视人文素养教育的系统设计。笔者认为人文素养教育应超越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授活动,更加关注校园人文氛围的培植,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化。因此,理工科高校需要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媒介、评价机制等各方面进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加强人文课程建设

人文知识是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具有先导性意义。近年来,理工科大学开设了一些人文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两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中国通史、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基础课;二是文学欣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哲学文化类课程等公共选修课。但是课时量相对来说还比较少,课程类别还不够丰富。因此,应增加人文课程的课时比例;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丰富人文课程种类,比如针对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培养,开设网络文化选修课;开设一定比例的文化艺术类、摄影、摄像类的选修课,形成必修课与选修课互为补充的体系。此外,还要对人文课程设置内容与结构、课时、学分等做出明确规划,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积极推进模块化公共选修课程改革,注重人文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基础性保障。 二.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程教学是大学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程教学中不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对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具体可通过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以及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等方法来实现。

1、注重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目前,人文课程的教学主要以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为主,局限于人文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内化,无法深入、持久地塑造、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心理和修养。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对人文知识的吸收,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自主探究、问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感悟和提升。

2、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深入发掘该学科的人文内涵,如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等。还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内化。比如在进行科学教育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在应用科学技术的同时,不断反思技术成果对自然与人类的危害,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科学精神。组织学生参加专业领域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等。构建和谐的人文课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心理等,形成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体现出人文关怀。

3、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发挥课堂教学之人文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人文素养的研究工作,扩展教学内容,探索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机融合的方法,不断学习人文知识,善于思考,并在实践中践行人文精神,从而促进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高校也要注重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为教师提供培训,针对教师组织一些人文教育活动。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人文气氛,可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理工科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文素养熏陶。

1、开展传统特色的文化活动。比如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可以举办中华经典诗文吟诵会。会后发起学生对于端午节的讨论。使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2、丰富人文类图书的馆藏。理工科高校图书馆藏书,人文社科类图书相对较少,应提高人文类图书的比例和种类,保证学生能借阅到各类人文图书。只有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教授与自学并进,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人文知识的学习。

3、通过校园广播、杂志、网络、宣传栏等渠道积极开展文化传播,形成健康的、积极的主流文化。如通过广播朗诵美文欣赏、播放经典歌曲、对新闻事件进行解析;学校期刊上刊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传统文化作品、经典文学或艺术作品;开展网络文化节活动,进行网络文学、摄影等原创作品展等。此外,还可以加强校内人文景观建设,既可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陶冶大学生的审美情操。

4、发挥学生社团的载体作用。大学生社团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工科高校要重视人文类学生社团的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人文活动,创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比如文学社、书法协会、读书协会、摄影协会、记者团、舞蹈协会等。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其人文素养的提高。 5、开展主题活动

聘请名人名师、人文社科教授做关于人文内容的专题讲座,也可以请一些优秀的学生做专题的报告,结合学生自己的经验,有利于学生间的认同与共鸣。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主题演讲比赛、人文知识竞赛、书法展览、歌唱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在校园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参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学生投身于实际社会所进行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社会实践的形式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红色之旅、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科技发明、创业实践、勤工助学、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学校要制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比如每个学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每个学生在学期间要至少参加一次社会调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周。明确计划、精心组织,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心胸,增强学生的能力,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五.发挥网络媒介作用

建立人文专题教育网站。在网站内容的设计上要灵活多样,能够吸引学生主动经常地进入网站学习、娱乐,使网站成为一个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比如可以有人文快讯、人文精品课程、主题讲座、影视资源、论坛等。论坛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板块,如学习交流、情感问题、生活杂谈、精神家园等等。学生遇到不同的问题可以在相应的板块留言,听取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建议,有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和精神的释放。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信任感,老师的意见对于他们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要安排相关心理问题的老师参与论坛的讨论,遇到有极端倾向的学生,要给予关心和疏导。此外,在网站中还可以开发并加入一些有关人文素养培养的教育游戏。丰富的网站内容,使学生以娱乐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六.完善评价机制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