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美及美的本质

“自觉”是指人的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即人的活动的合目的性。马克思又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动物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例如,蜘蛛织网、蜜蜂造巢、黄鹂鸣叫都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不需要学习的。人除了本能按照“种的尺度来建造”外,还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所谓“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比如人造房子,造房前,再简单的房子都会在人脑中有一个构想,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造成各种各样的房子,所以,人的这种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这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和动物不同,人和人组成社会,人都在社会生活中,是社会性“动物”。离开了社会,人无法生存,人也不成其为人。人只有被确证为人才能成为人。如狼孩,虽然他的生物遗传基因使其具备人的外形,但是他没有人之为人的内质,比如人的情感、人的礼仪、人的道德、人的语言、人的思维等等,所以我们也不把他当作真正意义的人。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马克思说:整个现实世界“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美的本质不等于人的本质,而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就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性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在人类的实践对象、人类创造的产品上体现出来。

为什么我们能在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对象和产品中感受到美呢?(提问) 因为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对象和产品,由于肯定了人自身,复现了人自身,人可以从中直接观照到自身的创造活动的本质,自身的力量,因而会由衷地感到自豪,产生喜爱、愉悦的情感,即美感。这样,实践对象和产品成为审美对象,成为美的事物。例如,我们修建公园,这公园就体现了人的改造自然的本质力量。因为人修建公园,改变原有的自然面貌,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即掌握了自然界的有规律,使自然按照自己的意愿

- 11 -

发生预计的变化。因为这公园的修建表现出主体的特征——一定时期人的创造力量、才能、意志、目的、思想、理念和情感等。人的本质力量就凝结在这公园中,这样的公园成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与确证,美就产生。

第四节 美的特征

一、非功利性

美的非功利性,指美的事物与人的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

(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在审美活动中,客体向主体呈现出直观形象,而形成特殊的吸引力。“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无人作妍暖,春风发微笑。”作为被观照的客体“兰花”在诗中呈现出幽静玄远的韵味和高妙莹洁的姿态,这种直观的形象执着地从功利性超脱出来,使人刹那间忘却现实功利性考虑,在保持距离的静观中获得精神的自由与愉悦。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暂时终止功利性尺度的运用而进入无功利的精神境界。2003年春,一场突发的“非典”疫情让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但是一则诗情画意的手机短信则传达出生命的乐观和深切的关心。“月色浓浓如酒,和风轻轻吹柳;桃花开了许久,不知看到没有;病毒世间少有,切忌四处乱走;时常消毒洗手,非典莫能长久;闲来想念老友,祝福幸福永久。”朦胧的月色和淡淡的清风,拂风的杨柳和绚烂的桃花,都是中国人特别钟情的意象,托这些意象起兴赋诗,表明短信的原创者已经超越了对疾病的恐惧而进入了审美的世界,传达出对朋友的叮咛与思念,对生命的敬畏和讴歌。生活在疫情的威胁中,要获得这么一种审美心态,关键要靠一种心理上的“距离”。正如清代戏剧家李渔《闲情偶寄》所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在图画,入耳之声,无非诗料。”

二、形象性

美的形象性,是指美具有一种能以自己的生动的感性形象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的特性。

(一)美以形象呈现

黑格尔认为:美的生命在于显现,“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因为只有形象才是外在的显现。”在黑格尔看来形象性是美的最显著的特性。一般说来,美是存在于感性形象之中,都要通过一定的光、形、色、声等物质形式表现出来,作用于审美者的感官,使之得到一种直接的感受。因此,美是人们可以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受的生动的形象,而不是关于事

- 12 -

物性质的抽象的概念。抽象的概念是只有正误之分,而无美丑之别,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但美不同,总是一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没有了形象,就没有了美。

形象,不仅包含了具体可见的视觉形体意义,而且还包括心灵改造物象呈现的“心象”或“意象”的意义。形象就是形、声、色、态、味的统一体。“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喜悦与悲哀都呈现为柔条、芳春、落叶、劲秋之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些情绪都有了质感,如此实在、真切。由此,我们说形象是美的呈现方式,离开了形象,美就无影无踪。

对美的形象不能作狭隘的理解,认为是人的肉眼可看到的物象。美的形象是丰富多样的,也不是简单的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的每一个点、线、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

直觉就是不依概念和推理而是对对象的直觉观察。美的形象依赖于这种直觉。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欣赏者对这种意境的感悟需要直觉的观照。艺术修养越高的人对艺术作品的领悟越深,也容易发现、感悟艺术美。

对于自然美而言,美的呈现也依赖于主体在观看时的姿态、意向和立场,依赖于观赏者的直觉。

社会美似乎純属精神方面的美,表面上好像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实际上,仍然离不开感性形态,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言谈举止,这样就赋予了人格美与心灵美以形象性。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来佐证。“感动中国”的人物,最美??等等。 课堂讨论:

科技美有没有形象性?

在我们一般人眼里枯燥、乏味的符号、公式,在科学家眼里就是描绘世界的精彩图画,量子图、DNA的螺旋形等在展示世界的奥秘同时,也呈现出美的形态。所以,欧几里得所建立的平面几何体系被数学家称为“雄壮的建筑”、“庄严的结构”、“巍峨的阶梯”。法国数学家彭家勒说:感觉数学的美,感觉数与形的结合,感觉几何学的优雅,这就是所有数学家都知道的真正美感。当然,对科学美的形象性领悟,与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

- 13 -

美一样,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三、感染性

美的感染性,指美具有一种使人怡情悦性的特性。

18世界意大利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家繆越陀里说:“我们一般把美了解为凡是一经看到、听到或懂得了就使我们愉快、高兴和狂喜,就在我们心中引起快感和喜爱的东西。”美具有形象性,但并非所有的形象都是美的,只有能感染人,使人感到精神愉悦和满足的形象才是美的形象。这种快感不同于生物本能的满足,而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与升华,象征着精神的解放和自由。中国古代哲学家和艺术家称之为“畅神”,即精神的畅快。林黛玉听曲的例子。

四、创造性

所谓创造性,指美摆脱束缚、不断变化创新的特点。它直接或间接地显示与肯定新生活以及人类创造新生活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美的认识也不断变化,不断创造出新的美。社会美必定是和时代观念紧密结合的,同一社会、阶层、民族的不同时期对美的认同也不相同。有以樱桃小嘴为美,有以宽阔大嘴为美。自然美给我们美感,往往在于它的新奇独特,富有乐趣,景色迷人。张家界的奇峰、黄龙洞的石笋、阳朔漓江的碧波无不是以它独特、新颖的形态吸引我们,引起我们的美感。河西洋湖湿地公园不同的时刻也会呈现给我们不同的美。艺术美更是具有独创性。这点我们在后面重点介绍。

有无创造性是区别美和平庸的标志。马克思说,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人的本质力量的核心就是创造,美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的生命力也在于创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美在不断的创造之中。

美的非功利性、形象性、感染性、创造性融合为一体,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第五节 美与真、善的关系

一、美和真、善的区别

1.真是指客观事物具有的 内在规律性,凡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便是真,反之,就是假;善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追求的功利目的,凡是符合人的目的的,就是善,反之就是恶;真直接和客观规律相联系,善直接与功利联系,而美则与客观规律、功利的联系都是间接的。

2.真,具有认知的价值,是认识领域里衡量是非曲折的尺度,求知的对象,属于科学的范畴;善,具有实用的价值,是道德领域里辨别好坏的尺度,意志活动的对象,属于

- 14 -

伦理学的范畴;美,具有审美的价值,是在审美领域里观照对象并在情感上判断爱和恨的尺度,感受和观赏的对象,属于美学的范畴。

3.真是以抽象的概念、推理、公式为其理论形态,善可以不顾形式、其形态是抽象的道德规范,而美却十分重视形式,强调内容要表现为具体、生动、有感染力的形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由此可见,真、善、美有着各自独特的内容和对象。 二、美与真、善的联系

在现实世界中,真、善、美往往是和谐统一的。

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现实世界以真为美,艺术世界同样以真为美。只是现实世界的真是生活的真实,艺术世界的真是艺术的真实。19世纪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认为“美只有一种,即显示真实的美。”“在艺术家看来,一切都是美的,因为在任何人与任何事物上,他锐利的眼光能够发现‘性格’,换句话说,能够发现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理;而这个真理就是美的本身。”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人类最早从实用功利角度认识美,认为善的就是美的,后来,人们的审美逐步褪掉功利的眼光,开始用审美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善与美渐渐分离。美和善之间不能再划等号。但一般来说,美的事物总是对人类有益、有利、有用,甚至是无害的。鲁迅曾说:“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意义的东西。功用由理性而被认识,但美则凭直感底能力而被认识。享乐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学底分析而被发见。所以美底享乐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然而美底愉乐的根抵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的。”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中国诗人艾青说:“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子,闪射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就是真、善、美”。(以矮寨大桥为例)

美是什么?换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美是创生于心物之间的意象,它以感性形式显现合规律性的真与合目的性的善,从而引发主体的心理愉悦、灵魂净化和人格升华。

- 15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