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浩,用亲笔信“写出”选择
———————————————————————————————— 作者: ———————————————————————————————— 日期:
2
林森浩,用亲笔信“写出”选择-法律
林森浩,用亲笔信“写出”选择
发生于两年多之前的“复旦投毒案”,在2015年7月再掀波澜。这
波波澜,起于案件制造者林森浩的两封亲笔信。
因为投毒致室友黄洋死亡,复旦大学硕士生林森浩被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并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这意味着,这位通过奋斗完成“农家后代”到“名校硕士”身份转换的年轻人已经“命悬一线”。
林森浩的一线生机,系于近年来变得日益审慎的死刑复核程序。也正是因此,自这起故意杀人案于2015年年初进入死刑复核程序后,一直牵动着众多人的神经。
关注林森浩生与死的人,大体归于四类群体——公众、法律人、林森浩的亲人、受害者黄洋的亲人。如果说公众是在“围观”、部分法律人希望慎杀林森浩、林森浩的亲人希望“枪下留人”,那么,黄洋的父母则希望杀子凶手“以命偿命”。
基于不同的诉求,大家在案件“死刑复核期间”做着各自“分内”的事情。
为了留住儿子的生命,林森浩的父亲林先生可谓竭尽所能。他为挽救儿子生命所做的努力,从委托专业从事刑事辩护的名律师提供法律帮助中可窥一斑见全豹。一场与之密切相关的“换律师风波”,用林森浩的话说,便起因于自己“年老孤苦”的父亲“爱子心切、救子心切”。
“换律师风波”起始于2015年5月下旬。当时,林森浩的二审辩护律师斯伟江向负责复核林森浩一案的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陈述了自己“量刑过重”的
3
观点。6月初,却传出了林父不再委托斯伟江担任“死刑复核辩护人”的消息。在接下来的7月,林森浩以两封亲笔信对父亲说了“不”——一封信写给父亲,告诉他自己不会换掉斯伟江;另一封信写给斯伟江,希望他继续帮助自己。 在写给父亲的信中,林森浩坦承:“我确实向黄洋投了毒,我只能认,也必须认,我理应承担掉法律规定下的我的那部分责任。”在以“学生”的名义写给斯伟江的信中,他把自己描述为一个“原本很‘空’的人”,而在人生道路上因犯下重罪而逆转后,他一跃而成为一个有了一定“厚度”的“很踏实的人”。 从这两封信中坦诚的文字来看,与其说林森浩是在律师的去留上向父亲说“不”,不如说他作为一名犯罪者用笔“写出”了自己的选择。
林森浩从“空”到“厚”的转变,也得到了斯伟江的肯定。从信中,斯伟江读出了林森浩的“担当”和“生命厚度”。关于“生命厚度”,林森浩归功于受斯伟江言行的影响,而斯伟江则将之归因于他的当事人在看守所里“看了不少书籍”。
公允地说,正是阅读和律师的双重因素,使林森浩的人生有了“厚度”、心胸有了“大度”。换个角度看,正因缺乏“厚度”和“大度”,当初他才会犯下毒杀同窗的大错。
对林森浩来说,未来并不美妙_即使死刑不被核准,他所能求得的最轻刑罚也是“死缓”。但是,能在等待最终处罚结果的日子里成长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让自己有能力去坦然面对刑罚,于林森浩来说,也是一件幸事。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