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陈 晓 红 龙岩七中

摘 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运动技能学习之关系、新型实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之关系,学生的运动兴趣、三级课程管理、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等方面,对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行疏导;分析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几个观点。提出:应正视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坚定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自2001年9月《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7~12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进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受到挑战,新的、先进教育教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从而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发生了新的变化。新体育课程的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涌现出大量富有创造性、颇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案例。

《课程标准》实验3年多来,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得到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区体育教师的充分肯定。然而,由于一些体育教师受落后、陈旧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加之对《课程标准》精神的认识不够、理解不深,使得体育课程在改革中碰到了一些新问题,遇到了一些新困难,但这只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困难。只要广大体育教师不断学习、勤于反思、勇于实践,这些新问题、新困难终将得到解决。

1、“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运动技能学习之关系

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不排斥运动技能的教学。《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新体育课程的性质,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并专门设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由此可见,新体育课程不仅没有忽视或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相反更加突出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只是强调运动技能教学的内容要有所选择,体育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选择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运动技能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也包括非竞技性运动技能。对于长期以来一直所强调的竞技性运动技能,新体育课程强调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色彩,不能照搬竞技运动的训练内容和方法,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即降低竞技运动项目的难度和强度、简化规则等,使这些竞技性运动技能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新体育课程在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程标准》提出运动技能的学习要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这是为了充分挖掘课程的教育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新型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之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体育课程提倡新型的学习方式,提出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有助于学生通过有限学时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4—6]

新体育课程强调的学习方式是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片面

学习转向全面学习,由狭义学习转向广义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实践中,既要注重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功能和价值,又要防止其绝对化、片面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新体育课程的教学确实“活”起来了,只有课堂教学“活”起来,学生才有可能主动、活泼地发展。如果课堂气氛过分严肃、沉闷,教师满脸严肃,满堂课扮演主角,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循规蹈矩、单—陈旧,学生就不可能有学习热情,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课程标准》强调体育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并不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新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但教师的指导作用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过去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支配、控制方面,而新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帮助方面。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新的“放羊式”教学。

3、学生的运动兴趣问题

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新体育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针对“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提出来的,它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由于体育课程与学生的升学、就业等没有必然的联系,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程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对运动没有兴趣,学生就可能不主动地学和练。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兴趣,强迫学生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不可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也不可能提高学习效果,多年的事实已充分说明了这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