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考察报告(精)

发展速度。目前,全国各地都采取了强有力措施抓产业转移,围绕产业转移的竞争空前激烈,我省推进产业转移面临巨大挑战,东西北和珠三角在推进产业转移方面都处于关键时期。珠三角各市、区要以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紧迫感和大局意识,加大对东西北对口市、县的支持,形成共建的强大合力,按照园区确定的时序工作进度,切实做到开发建设资金到位、共建工作责任到位、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二)找到产业转移-承接的最佳结合点,是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共建双方持久合作的基础。

苏宿工业园区之所以得到苏、宿两市的高度重视,共建合作进

行的很顺利,正是由于两地在破解各自发展难题上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两市早期挂钩合作的结合点是劳务合作,当时苏州劳动力短缺,而宿迁迫切需要输出劳动力。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正面临土地紧张、环保容量有限、劳动力不足、市场局促等多个突出问题,需要一部分传统制造业转移出去以实现“腾龙换鸟”、“扩笼壮鸟”;同时,为扶持一部分制造业做大做强,需要这些企业在异地进行增产扩产,提升产能,宿迁正好具备承接苏州产业转移的各种条件。但是,苏州的企业适应了苏州的产业环境,那里有一流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一流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如果宿迁缺乏这样的园区,即使宿迁的要素优势再明显,苏州也很难动员企业转出,宿迁也很难吸引苏州的企业转入。为此,双方紧密合作在宿迁“复制”了一个苏州工业园区,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产业转出-转入的难题。当前,不论是东部沿海还是中西部,各地都在兴建产业转移园区,但普遍存在用地难、用工难、开发资金难、产业集聚发展难、产业链招商难等难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产业承接地和转出地之间没有从多层面找到最佳结合点,既没有充分实现要素的对接,又没有实现服务的对接。我省推进产业转移、建设产业园区要尊重产业转移规律,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在找准“最佳结合点”上多下功夫。在这方面,应积极创新园区共建模式,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能量寻找最佳结合点。

(三)高度重视规划,从长计议,避免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是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发建设的应有态度。

在苏、宿两市的大力支持下,苏宿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资金也有保障,本可加快开发进度,但园区坚持“筑巢引凤”,先规划后开发,努力打造一流园区,而不是急于上项目,以完成任务取得显绩。高度重视规划、高标准建设园区是苏州工业园区、也是苏宿工业园区

的核心理念和突出特色。目前,宿迁市五个县(区)级的南北共建园区都采取了苏宿工业园区的这一做法,筑巢引凤效果十分显著,吸引了大批苏南客商前往考察,吸引了一批投资额亿元以上、甚至10亿元以上的苏州项目落户。※ 现在国家宏观调控趋紧,虽然发展机遇越来越多,但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特别是用地限制,为此,各地都在新兴园区的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力求高端化、集约化、精致化。对规划重视不够是珠三角工业化的失误之一,东西北各市县应吸取先发地区的教训,在产业园区建设上,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立足长远谋发展,摒弃“基础设施建设跟着项目走”的传统做法。可筑巢引凤,也可引凤筑巢;可开发招商,也可招商开发;还可边开发、边招商、边建设。但无论采取什么发展模式,都应把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园区作为重要前提,对园区的发展想的深远一些,看的长远一些。

(四)配备、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园区工作队伍,是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重要保证。

现代开发区建设与管理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需要一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以苏州工业园区成团选派干部为主,构建一个高效、专业、稳定的园区工作班子,是苏宿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经验。目前,我省部分产业转移工业园人才队伍力量比较薄弱,不仅数量不足,而且不够精干。珠三角和东西北共建双方一定要选派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组建园区工作队伍。珠三角各市、※ 近年来,从苏州转移到宿迁的代表性大型工业项目有:可成科技(落户苏宿工业园区、总投资6亿美元,用工总数预计4-5万人),长江润发(投资10亿元),恒力集团(投资20亿元),德华纺织(投资20亿元)、德力化纤(投资25亿元)波司登服饰(投资10亿元)、梦兰纺织(投资20亿元)、震轮纺织(投资10.2亿元)、阿奇兰纺织(投资2亿美元)。以上项目有的已开工建设,有的已建成投产。

区需加大对共建园区的人才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市、区应把专业、精干的干部成批成团派往共建园区,同时加强对共建园区后备干部的培养。共建双方应积极探索产业转移工业园人才队伍的共建模式,坚持把引进、培养和使用园区工作干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对共建双方的挂职干部,坚持多给位、多给权、多关怀。双方在园区组织人事安排方面应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使干部选派、挂职锻炼、团队架构保持稳定。

2010年1月

执笔:叶嘉国(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