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库大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生高的温度成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2. 历史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 历史比较法: 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 由于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如砂岩、页岩互层,页 岩呈沟槽。

4.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 速度以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4.2km/s突增到4.4km/s。

5. 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6. 石林: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 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形成巨型石林。 7. 洪积面:

8. 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岩石的结构:

9. 苦湖:湖泊沉积到了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以氯 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因带苦味,所以称为苦湖。

10. 分选性: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 分选性: 磨圆度: 磨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碎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11. 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锲入的凹槽。

12. 球形风化:如果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并发育有三组近于相互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岩块,在岩块的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 而风坏破坏,经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棱角消失,在岩石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

13. 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

14.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 15. 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 16. 背斜:在形态上是向上拱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即以核部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倾斜。

17. 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洋脊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在该段落以外的断裂带

上,断层两侧海底的扩张移动方向相同,其间没有相互错动。 18. 层理:沉积岩最基本的原生构造。

19. 浊流: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20. 承压水: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

21. 夹平面:当地表演变到准平原之后,如果地壳又重新上升,准平原被抬高,并遭受流水切割而成为山地,这时在山地的顶部可以残留着原有准平原的遗迹,即相当平坦的顶面。其范围可大 可小,上面可见到准平原时期的沉积物或风化壳,而且一系列相邻的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 度,他们代表了已被破坏的原来准平原的表面。 22. 地震震级:指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

23. 搬运作用:自然界中的风化、剥蚀产物被运动介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24. 地质年代: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

25. 风化壳:地表岩石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长期作用,形成有风化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基岩面上的不连续薄壳。 26. 将今论古:即“历史比较法”。

27. 中心式火山喷发:喷发物沿火山喉管喷出地面,平面上成点状喷发。

28. 岩株:一种常见的侵入体,平面上近圆形或不规则状,接触面较陡,规模较大,出露面积小于100km2。

29. 丰度:某一地区某种化学元素的质量百分比。

30. 变质作用: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31.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 32. 威尔逊旋回: 威尔逊旋回:

33. 大地水准面: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34. 岩石圈: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部分与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

35. 温差风化: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 36.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

37.岩溶作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发生的以地下水为主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崩塌作用等一系列过程。(喀斯特作用) 38. 潮汐:全球性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39. 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40. 重力异常:在地面某点用重力仪获得的重力观测值与该点的正常重力值常常存在偏差,这种偏差称重力异常。

41. 同位素地质年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来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的方法。 42. 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43. 冲积物的二元结构:河流冲积物在垂直剖面上的结构。洪水期河流断面扩大,引起河漫滩水流速减小,洪水夹带的细粒泥沙,覆盖在河床冲积物上,形成下部为粗砂和砾石组成的河床冲积 物,上部为细沙或粘土组成的河漫滩冲积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结构。 44. 黄土:一种灰黄或棕黄色的松散土状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为主,孔隙及垂直解理发育。

45.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

46. 大洋地壳:主要分布在大陆坡以外的海水较深的大洋地区。

47. 生态平衡: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稳定。

48. 岩石的构造:岩石中的矿物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49. 矿产:自然界里一切埋藏于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可供人类利用的矿物或岩石资源。 50. 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51. 地质环境:固体地壳表面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给人类所提供的环境。

52. 地质灾害: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是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53. “U”型谷:冰蚀谷多数是冰川沿原来的谷地改造而形成的,经改造的冰蚀谷横断面一般为 ”型谷: “U”形。 “V”型谷: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活力在垂直方 ”型谷: 向上的分量大,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大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 的“V”形河谷。

54. 残积物:化学风化作用后的难溶物质、岩石碎屑和风化形成的矿物。

55. 大洋中脊 :绵延在大洋中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56. 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57. 磁异常条带: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58. 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后行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

59. 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60. 坡积物:由片流在坡坳、坡麓地带形成的碎屑堆积物。 61. 蛇绿石: 蛇绿石:

62. 相对地质年代: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63. 区域变质作用: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变质作用。

64.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65. 矿床: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要求,并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66. 以古示今: 简述及论述: 简述及论述: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