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方案
1.试验原理
试验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通过千斤顶将压力分级施加到基桩上,观测各级荷载作用下对应沉降量。绘制荷载~沉降关系Q~S曲线及沉降~时间对数S~lgt曲线。根据规范有关规定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2.试验流程
设备安装-----分级加载-----沉降观测-----终止加载-----卸载与卸载沉降观测-----计算分析和结果评价-----检测报告
3.操作过程控制
①加载方式:采取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
②反力系统:加载反力装置根据现场条件选用堆载法,设备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加荷与稳定采用液压千斤顶。
③量测系统:采用大量程位移传感器径向对称量测桩顶的沉降量,采用精密荷载传感器进行荷载测量。
④荷载分级:每级荷载量为预估单桩极限承载力的1/10,第一级荷载为预估单桩极限承载力的1/5。
⑤沉降观测:每加一级荷载后,按5、15、30、45、60min,以后为30min的时间间隔测读桩顶沉降量,当一小时内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即认为达到相对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⑥终止加载: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增量△Si超过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增量△Si-1的5倍;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增量△Si超过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增量△Si-1 的2倍且在24h内不稳定;当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已达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⑦卸载与卸载沉降观测:卸载级数为加载级数的一半,每级卸载时维持15min,等量进行,间隔15min,读记回弹量。
4.试验结果分析
①汇总静载荷实验结果(包括各级加载后的沉降量)和桩顶荷载与桩顶沉降量关系曲线及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判定。
6
②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分析,结论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工作示意图
4)锚杆抗拔试验检测方案
1.在同一场地同一岩层中的锚杆,试验数不得少于总锚杆的5%,且不应少于6根。试验结果的极差不得大于平均值的30%。如果超越过此限值时,应加大锚杆的试验数量。
2.试验采用分级加载制。荷载分级不得少于8级。试验的最后加载量不应少于锚杆承载力设计值的2倍。
3.每级荷载施加完毕后,应立即测读位移量,以后每间隔5min测读一次。连续4次测读出的锚杆拔升值均小于0.0lmm时,认为在该组荷载下的位移己达到稳定状态,可继续施加下一级上拔荷载。
4.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锚杆的上拔试验:
①锚杆拔升量持续增长,且在lh时间范围内未出现稳定的迹象时; ②新增加的上拔力无法施加,或者施加后无法使上拔力保持稳定时; ③锚杆的钢筋己被拔断,或者锚杆或锚筋被拔出时。
5.符合上述终止条件的前一级拔升荷载,即该锚杆的极限抗拔力试验值。计算出
7
锚杆的极限抗拔力平均值。锚杆抗拔力标准值应根据统计分析后得出。
6.试验锚杆钻孔时,应利用钻孔取出的岩芯加工成标准试件,迸行岩石的天然湿度条件下的单轴加压试验,每根试验锚杆的试样数,不得少于3个。
7.试验结束后,必须对锚杆试验现场的破坏情况进行详尽的描述和拍摄照片。 8.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应注意反力支点位置的确定。支点位置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支点位置过小有可能影响锚杆周围的应力场,从而得出不真实的锚杆抗拔力;而支点位置过大则给试验造成困难。遗憾的是规范中对此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在现场实测工作中可以考虑以相邻锚杆间距的2倍作为反力梁两个支点的中心距离。
②在实际工程中,锚杆总是以群锚的形式工作的。只是在比较苛刻的条件下才能以单锚承载力的简单集合来衡量群锚的承载力。而在检测工作中能做到的只是对单锚承载力的评判。如何由单锚承载力换算得到实际需要的群锚承载力,或者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