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应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2019年精选文档

班主任应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善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条件;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过分溺爱型。有些家庭条件好的独生子女,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自理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自尊心强而自信心差;喜欢受表扬而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二是功利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了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的学习,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仇视的心理。三是缺爱型。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

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

针对这些情况,我在平时注意对心理健康课的课题选择,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学校关注学生心理上的健康,能给孩子带来生机,但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心理健康教育仅对一些有问题的学生有点为时已晚,应面向全体,防患于未然。作为班主任,针对自己班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课题,开展心理活动课,要求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这样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构建学生健康的心理。

由于学生的年龄段不同,面对的心理问题就各不相同。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为基础,以心理导向为依托,确定本年级心理活动课题,例如:《我能、我行》、《尊重他人》、《寻找快乐》等。而上课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但心理健康课不是政治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足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主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可以采用这样的上课方法:

一、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轻松氛围,精心设计好导入语,如“同学们好,伴随着悦耳的音乐,又来到了我们心理健康课堂,谁来说一说你最喜欢做的事或最喜欢的学科,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不知不觉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 二、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寻找快乐》一课教师可播放一段配乐故事《国王与农夫》,听后引发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国王”拥有那么多的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而一贫如洗的农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却觉得非常快乐呢?这正是这节心理健康课要讨论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文,反复思考得出:国王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他欲求过高,而农夫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经常想着那些比自己还不幸的人。从而使学生悟出了寻找快乐的第一种方法――“降低欲求”。

三、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小品表演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精心编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小品让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它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道理,转变观念,接受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