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教材分析

第四章 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一、

本章教材特点

本章在小学(第一、二学段)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和活动经验(空间观念主要是直觉,靠自己的实践,靠经验的积累),为接下来学习直线形和圆的性质作准备。内容上尽量和小学接轨,但在图形的表示和知识的表述上有了较高的要求。在知识的要求上只需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对结论的感知,为在后继学习中提供主动探索的引爆点。

《标准》提倡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来展现空间与图形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这与现行几何教材主要采取“定义--性质--例题--习题”的结构形式,有较大区别。

1、有较多趣味卡通画,来引出课题内容,易吸引学生注意;

2、教材中文字讲解很少,有些内容以连环图片的形式呈现,形象直观,让学生易于模仿。

3、教材课文中往往只有问题的提出,没有给出分析和解答,虽不便学生自学,但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更便于学生预习,同时给教师的课堂发挥留下空间。

4、教材尽量减少概念的名词术语的出现,重在突出知识要点,减轻了教与学的负担。

5、也许因为本章处于“图形的认识”中的起始内容,教材重结果,轻说理或不说理(只要求知其然,不太要求知其所以然),往往通过让学生动手测量来让学生信服。旨在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此外教材还着意培养学生的“估算”和“估测”能力。

6、教材有较多数学活动的安排,让学生勤动手多参与(旨在积累活动经验,为进一步学习证明做准备),经常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改变学生对数学抽象枯躁乏味的认识。《教师用书》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中,不宜用教师的课堂演示与讲解替代学生的动手操作,要让学生主动探究和讨论交流”,关于这一点要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

7、教材中突出了“方格纸”作为一种画图工具的作用,也为后续学习中的坐标系作了铺垫。

8、教材将“折纸法”作为研究、验证结论的一种方法,并将其视为分析问题的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

二、本章设计思路

基本内容(七节8课时)的呈现次序;首先安排线段与角的度量、表示、

比较和基本作法;其次,立足丰富的情景和有趣的活动,呈现平生和垂直关系;最后,通过七巧板、图案设计等活动,促进学生对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全章教学内容相当于原浙江版第一册第四章和第二册第五章的一部分内容,尚不涉及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命题与证明。

本章是空间与图形的基本(线与角是几何的基本元素,几何的基本关系归到底是线与线的关系,几何的数量关系归到底又是线段与角的数量关系),是本学段学习直线形与圆的重要准备。教材的设计思路是强化学生对作图工具的熟悉和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素材的选取上,力图选取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和游戏为素材,在教学活动的展开上,力求以活动为主线,旨在使学生既要掌握与线段、角、平行线、垂线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活动经历和体验。同时,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以及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概括、抽象等能力。

三、本章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折叠、模型制作与图案设计等 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2、在现实情境中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等简单平面圆形,了解平面止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