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考题演练(选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考题演练(选修1)

1.(课标全国文综Ⅱ卷·T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信息“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等分析归纳。第(2)题,可依据材料信息“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等,结合所学过的经济改革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其作用。 答案:(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加固训练】(咸阳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向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摘编自释道宣《广弘明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周武帝灭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周武帝灭佛的影响。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从佛教广建佛塔骗取百姓钱财、与中国道德伦理不符、政府赋税收入、徭役等角度归纳灭佛的原因。第(2)题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减轻民众赋税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增强北周军事实力、教化风俗、佛教文化艺术的破坏等角度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总结回答灭佛的影响。 答案:(1)背景:佛教广建寺塔,骗取百姓钱财;僧人不孝敬父母,国法难容;佛教来自西域,与中国宗教风俗不同;大量人口投入佛门,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2)影响: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北周军事实力,为灭北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佛教文化、艺术遭到严重损失。

2.(邯郸摸底)公元954年至公元959年,后周世宗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显德元年,世宗命令赵匡胤)一概简阅,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戊戌,诏宰臣李榖监筑河堤……役丁夫六万人,三十日而罢。(显德二年正月)乙未,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是岁,诸道供到帐籍……废寺院凡三万三百三十六,僧尼系(编入)籍者六万一千二百人。……诏禁天下铜器,始议立监铸钱……除朝廷法物、军器、官物及铜镜,并寺观内钟磬、钹、相轮、火珠、铃铎外,其馀铜器,一切禁断。

(显德五年)乙丑,楚州防御使张顺赐死,坐(定罪)在任隐落榷税钱五十万、官丝绵二千两也。(显德六年)二月庚辰,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河。……又疏导蔡河,以通陈、颍水运之路。 ——摘编自薛居正《旧五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周世宗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世宗改革的历史影响。

【解析】第(1)题改革措施,政治上,废寺院,僧尼入籍;严惩贪官,肃清吏治。经济上,修筑河堤,疏导

- 1 -

河道;通过改革税制发展生产;统一铸钱。军事上,周世宗加强“殿前诸班”,淘汰“老弱羸小者”。第(2)题依据改革措施分析,政治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经济上发展生产,增强了经济实力;军事上增强战斗力,为之后北宋的局部统一奠定基础。

答案:(1)措施:鼓励垦荒;裁汰僧尼;统一铸钱;整顿军队;严肃吏治;兴修水利,疏浚河道。

(2)影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增强了后周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北宋局部统一奠定了基础。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历史上,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走向灭亡了,这事实本身就很自然会引起历史学者对孝文帝改革(尤其是他的汉化措施)的作用与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形成不同的看法。因此,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者也不乏其人(尽管仅占少数)。早在古代,批评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言论就多见于有关典籍,马端临、叶适、王夫之、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是“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四),强调“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廿二史札记》卷十四)。指出孝文帝是典型的虚伪之徒,“拓跋宏之伪也,儒者之耻也。夫宏之伪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读通鉴论》卷九)。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2)你怎样看待材料中的“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孝文帝之所以推行改革,就在于北方统一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而原先的统治政策不利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缓和,孝文帝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缓解社会矛盾,于是推行改革。第(2)题题干问“怎样看待”,应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作出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背景:北方的统一;北方的民族融合;拓跋珪的改革;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的重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2)(例)看待: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

理由: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看,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有利于北方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若仅从国家兴亡的角度出发,看待北魏的迅速灭亡就否定孝文帝改革的观点是不对的。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注:雇运之费),乃……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钱之有无,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与方式两个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第(1)题背景方面都面临社会危机,方式上依据材料回答。第(2)题从保证政府收入、减轻人民负担等方面回答。

答案:(1)背景: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旧制存在诸多弊端;市场物价不稳定使赋输之物贬值。 方式:不受地域限制,依据市场价格变动采购。

(2)作用:保证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节省购物资金和运费(节省开支);减轻人民负担;抑制(防止)商人垄断市场操纵物价;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5.(郑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之交敝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国虐民,而尚未足以亡……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急引与己同者以为援,群小乃起而应之……”“是安石之法,未足

- 2 -

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绾、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罔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以贻败亡于宋者此尔。” ——王夫之《宋论》

材料二 荆公变祖法,志岂在荣利。盖本豪杰流,欲创富强治。高可追申商,苏绰乃其次。及思法必行,势须使指臂。群小遂竞进,流毒不可制。推原本其怀,因与权奸异。始知功名心,亦是祸人世。 ——赵翼《读史二十一首》

(1)依据材料一,归纳王夫之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赵翼的观点。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归纳其中信息即可。材料中有较为明显的分层标志——省略号,从第一层次可以得出“苛政”,第二层可以得出“引发党争”,第三层得出“亡宋”的结论。第(2)题属于观点型题目,应先说明其观点,再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观点要结合材料二进行总结,然后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史实进行说明即可。

答案:(1)观点:王安石变法是苛政;王安石变法引起激烈的党争;王安石变法没有直接导致北宋的灭亡,但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2)赵翼观点:王安石变法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是相矛盾的。评价: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王安石变法主观动机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挽救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并改善百姓生存环境。但变法最终失败,百姓负担加重,北宋统治危机加深。

【加固训练】(文登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 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材料二 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

(1)据材料一、二,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目的和苏辙反对实行的理由。 (2)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第(1)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一信息,直接总结出其目的在于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保障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第二问可结合材料二逐次分析,从“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得出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的结论,从“虽良民不免妄用”“虽富民不免逾限”,得出易导致钱物滥用和本息收取困难的结论,从“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可得出增加地方政府负担的结论。第(2)题从材料体现出的王安石变法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以致遭到多方反对的教训中总结即可。

答案:(1)目的: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保障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反对的理由: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易导致钱物滥用和本息收取困难;增加地方政府负担。

(2)问题:政策制定要立足实际;兼顾多方利益,赢得更多人的支持;需有相应监督政策执行的配套措施。 【加固训练】

1.(上海单科·T7)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齐

【解析】选D。鲜卑语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语言,秦朝、西汉和唐朝时期鲜卑语不占主流,故A、B、C错误;北齐属于南北朝时期,故D正确。

2.(海淀模拟)与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不同问题是( ) A.国力落后 B.实现统一 C.地方割据 D.民族关系

- 3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